昨天是新春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央行再次加息意味着兔年遏制通胀的任务依然艰巨。
上轮降息周期始于2008年月10月9日,终于2009年11月27日。在此期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87%降至2.25%,创改革开放30余年之历史低点。本轮加息周期始于去年10月20日,至昨日已连续加息3次,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返回至3%。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调控是最常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通常而言,经济过冷或过热时,央行会适时启动货币调控手段,除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从量调控)之外,另一常用的货币调控手段就是加息或降息(货币从价调控)。
本轮经济过热的突出表现是始于去年夏天的物价普遍上涨,去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重新转为“稳健”,众多财经观察人士据此断言,国内将由此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
人算不如天算。从去年下半年起,一方面,全球市场尚处于复苏阶段,世界经济走势依然不够明朗;另一方面,全球大宗类基础性生活和生产资料价格却节节攀升,导致本已率先企稳向好的国内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再次出现恶化趋势,其最显性的表现是通胀压力逐层持续释放。
今年初以来,菜价和大宗农副产品价格再次攀升,春节期间则创下历史新高。屋漏偏逢连阴雨,天公持续添乱,北半球极寒、暴雪加干旱,南半球洪灾,今年全球夏粮减产已成定局,诱发全球几乎所有大宗农副产品期价上蹿。我国北方的冬旱和南方的严冬天气,已在春节市场的粮价、菜价上得到了传导性反应,而国际市场新一轮波及各个层面的基础性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进一步抬高了“中国制造”的生产成本并传导至产品价格。所有这些,注定了今年遏制通胀的任务不轻松,也就意味着,央行同时或交叉应用“从价”或“从量”之货币调控手段,在今年还会出现多次。
全球经济发伤寒,国内经济打喷嚏;全球经济发高烧,国内经济患感冒。这一切都缘于国内经济长期的内生性结构失衡。要加快结构调整,务必把大量的资金从楼市、股市、期市驱赶到“十二五”规划鼓励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来,已有的3次加息及未来可能的加息,结合其他综合调控手段,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三市”(重点是楼市)的预期。这在总体上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自住房的按揭者,还贷成本也呈积累性攀升。
加息的根本目的是遏制通胀,与百姓的心理预期是高度契合的。本周末或下周初将要公布1月份经济运行数据,CPI很可能再创新高。央行选择此时加息,有提前疏缓民众焦虑的善意隐含其中。今年遏制通胀的任务无疑是艰巨的,但物价失控的可能性极小。别的不说,我国农业连续多年获得丰收,只要食品价格不失控,其他商品的价格皆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