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2011 > 2011秀洲两会 > 重要精神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2011年1月5日 15:19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省、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意见,现就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建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04年以来,我区全面开展生态区建设,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侵害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区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快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以打造现代田园新秀洲为目标,以生态区建设为载体,以实施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清洁河网、绿色项目、绿化建设、绿道建设、绿色创建“三清四绿”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弘扬生态文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探索具有秀洲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主导产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清洁生产普遍推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减排任务。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综合整治,基本消灭劣五类水体,到2015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5%左右,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态区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巩固提升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建设成果,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综合决策执行机制、环境保护监管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汰劣奖优的环境政策支撑体系以及工作推进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理念先行和重在建设并重。坚持理念先行,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坚持重在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共同部署、协同推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生态优先和产业为本并举。把握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找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点,坚持生态规划、生态产业、环保基建、舆论引导和政策保障五大优先,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生态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坚持整体规划和重点突破并行。按照依托发展平台、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现代田园新秀洲的要求,突出各大功能区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难点,实施组团联动,分步分段推进,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并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保障。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新氛围。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5、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按照建设“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打造现代田园新秀洲的总体要求,以生态为先导、产业为核心,以中心区“园在城中”、拓展区“城田相融”的总体功能分区为方向,加快编制各功能区专项规划,推进各类规划的融合,逐步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新格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主攻产业方向,完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绿色、技术、投入”三大门槛,限制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探索产业梯度转移机制,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扶持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绿色生态产业占GDP的比重,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以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主导产业,以环保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现代纺织为重点的工业主导产业,以及生态高效农业和绿色建筑业。

6、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十二五”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强节能监测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抓好重点行业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节能建筑,扶持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突出抓好印染、热电等重点污染源及农村分散型水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污染减排工作。

7、全面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逐级分解用水指标。加强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和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价格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行高效节水技术,鼓励使用节水产品。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家庭创建。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重点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行“零土地技改”。推进各领域的节材工作,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工业、建筑等领域可再生材料的使用。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核心企业引领、成长型企业参与、中小企业配套”为途径,积极培育和建设示范企业、循环型镇(街道)、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努力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三废综合利用。全面推动清洁生产,进一步拓展清洁生产审核领域,逐步向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延伸。重点加强全区印染、热电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9、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重视生态、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农业生产组织和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的名牌认定、农业“商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覆盖面。依法加强品牌农产品管理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监督检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绿色工业产品,支持企业积极申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国际绿色认证,开发生产环境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形成一批绿色工业产品品牌。

10、强化人才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绿色政策,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以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为主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工艺,开发推广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培育引进环保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三、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11、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改善民生的高度,把水环境治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努力降低地表水化学需氧量、氮、磷污染物浓度,实现从单一污染物总量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巩固工业污染整治成果,严格执行企业废水总量限额,实施企业主要水污染物定量排放制度和重点工业行业废水提标改造工程。加大污染企业入网力度,加强对重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污水排放企业全部达到持证排放、按证排放的管理要求。加强农村家庭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引导北部湿地平台区域农户集聚,完成珍珠退养,完善喷水织机废水集中治理管理体制。加快生活污水接管进网进程,提高废水处理设施运转率和达标率。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整治,实施新一轮清洁河道工程,积极探索生态护岸建设和生态型水生植物种养,提高河荡过水能力和自净能力。实施重点水功能区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

12、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热电、建材等重点行业大气整治,严格控批相关项目。加快热电等企业烟气脱硫设施改造步伐,全面开展烟气脱硝治理,进一步提高脱硫脱硝率。加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大推进废气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和淘汰力度,着力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快非电企业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改造和洁净燃烧技术改造,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严禁新批燃煤锅炉。加强对码头装卸、物料堆场、化工原料储罐的管理,大力整治相关粉尘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严格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户。积极推行城乡一体的道路路面保洁制度,有效控制道路扬尘。

13、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高度重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实现从工业污染削减向工业、农业农村污染全面削减转变。进一步健全畜禽排泄物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基本建立与农田消纳能力相当的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制度。培育专业化的污染治理服务组织,积极推行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模式。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以节肥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磷污染。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水产养殖方式,加强对开放式水域围网、网箱养殖及养鸭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对农膜、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袋等农田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14、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区域城乡统筹为着力点,提升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水平。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化。实施市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绿色市镇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向社区延伸,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新市镇商贸服务区、工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建设,着力完善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15、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加快编制全域绿化和绿道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平原绿化造林,深入推进农田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和网络的生态修复、绿道建设等绿化生态工程,完善深化运河秀洲段保护开发规划,分步分段实施高品位的绿化生态建设;加快各大平台和功能区生态公园建设;依托重点工程和生态护岸建设,高水平推进重点骨干公路和河道两侧的绿化建设;总体规划、点轴突破,大力推进北部湿地平台的生态修复;按照彰显田园特色、严格建设标准、协同稳步推进的要求,加快绿道示范线建设。

四、注重强化生态理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16、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为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正确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研究制定生态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区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依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等学习教育载体,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遵循生态规律,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意识,规范生态行为。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17、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推进生态区、生态镇和生态村(社区)创建活动。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组织创建活动。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努力建设绿色机关;引导企业把节能环保当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努力建设绿色企业;充分发挥家庭、公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绿色家庭;不断深化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社区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社会新风尚。

18、注重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图书馆、各类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林地、水网、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充分挖掘北部湿地平台深厚的文化底蕴,创建一批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平台。结合生态区创建,建设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19、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力倡导实用节约、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生态消费方式。制定完善激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消费服务体系。积极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设备等绿色产品,抵制高能耗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着力提升教育发展的水平,加快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20、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加快完善体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生态区建设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办法,将生态区考核结果与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引导各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执行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开展重大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把项目环评、能评、安评等审查关,切实将环境决策提升到综合决策的前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咨询、听证制度,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区域发展各项规划。

22、健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效能。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综合运用经济处罚、限期治理、关停搬迁和征信审核等经济、行政手段,加大惩戒和整改力度,构建完善的环境违法惩防体系。创新环境监管技术手段,实行企业污染治理过程在线监控,提升监管技术水平。深入推行环境公益诉讼和行政案件公众评审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努力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监管格局。

23、积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深化完善“两分两换”试点,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完善分类水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企业超计划、超定额的水价加价制度。深化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24、建立汰劣奖优的环境政策支撑体系。完善“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促进资源向功能区和骨干企业配置。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要求,积极探索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控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落后产能。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节地节水项目和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绿色节能产品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六、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25、强化组织领导。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人大要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强化生态环保预算审查监督,进一步加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执法检查和监督,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政府要认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及相关规划,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强化行政执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政协要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团结动员各方面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动员广大职工、共青团员和妇女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局面。

26、加强社会协同。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追求绿色效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进一步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项目,要采取公示、听证等形式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27、狠抓工作落实。全区上下要按照区委部署,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强化工作考核,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全区各镇、街道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情况,引导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三清四绿”行动计划,细化年度工作目标,强化项目推进,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布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整治、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曝光典型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健全问责制度,对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职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强化工作督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区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生态立市 以绿色的名义崛起 嘉兴构筑一座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学案导学”生态性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生态建设 造福人民群众 省考核组肯定我市生态建设工作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资本 王江泾镇打造20平方公里湿地新城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