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体制创新升温 高校突破去行政化
2010年12月14日 08:22
“北约”、“华约”与“同盟”
今年与改革相关的最大响动者,非高校的自主招生联考莫属。
进入秋季,先是各以北大、清华两校为代表的“北约”、“华约”招考联盟出现,不久同济、北理工为代表的“同盟”就摆开跟进的架势。尽管当事各方均否认此举是为了“掐尖儿”,仍挡不住舆论称之为“以集团作战圈地抢生源”。
2003年教育部批准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除当年旨在打造“中国版常青藤高校联盟”的985首批九所高校组成“C9联盟”、20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首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以及2009年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外,几乎没有些许涟漪。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自主招生诸路集团打破了这种平静,可还是沿着统一高考的基本思路——出发点仍是尽可能早、尽可能准、尽可能多地“预定”高分考生。
为什么好端端的自主招生联考,变味为抢生源,而不是扩大考生的选择权?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是把好经念歪了”,他告诉本刊记者,“政府宏观管理,考试社会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是《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路径。而目前自主招生联考并非由社会中介机构独立组织,既不符合《纲要》的思路,也不利于联考的评价质量提高。从长远看,将制约我国的自主招生改革进程。
还有评论认为,自主招生联考所以变味,主要在于缺少三方面的推进因素:
其一,这次自主招生联考是有关校方的行政领导决定的,这就难免基于自身利益而忽略公众利益。一个有公众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在现代大学中是必不可缺的,因为它能在审议学校重大决策时,起到平衡各种利益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越重视科研开发的高校,往往在教育谋划上忽视‘怎样与公众利益沟通’。其实这两者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其二,这次联考被公众误解为学校联盟,是因为联考考试的组织,均由学校操办,这就改变了联考作为社会化考试的基本性质。《纲要》所称“考试社会组织”,指的是由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的联考,相关高校自主选择认可,考生根据学校的认可去参加考试。这样的联考组织,将通过市场竞争树立公信力,从而赢得学校的信任。
其三,目前的自主招生联考,仍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只是替换了每个学校举行的笔试,不涉及整个自主招生的程序与规定。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样的联考,对自主招生的高校来说,就是抢生源;对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来说,就是被折腾。一些公众对自主招生可给偏才、怪才敞开升大学之门的期待,显然无法实现。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只有调整自主招生的程序与规定,才可能使自主招生联考改革具有进步意义。即对于高校的5%自主招生试点,在联考基础上,可允许参加联考并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从而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之外,出现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联考,以及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的自主招生格局。
自主招生联考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在如今没有改变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没有放权的框架内,再好的改革模式,都容易变味儿。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
周大平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