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见缝插针“淘课”忙
2010年11月30日 08:26
这个学期的每周二和周五本来是浙财院东方学院大三财务管理3班没课的时间段。可近日,每个星期的这两天,该班的陈洁同学便早早起床,赶赴外语分院的教学楼。这是怎么回事?“我正在外语分院‘淘’日语课呢。”陈洁笑着说,“从开学到现在已旁听了快7周了,收获挺大的,一些简单的日语会话基本学会了。”
在浙财院东方学院,有这么一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其他系旁听非本专业的课程,他们称之为“淘课”。像陈洁那样去“淘课”的同学并不鲜见,大三英语4班的陈婷婷同学曾经就是典型的“淘课”一族。早在大二下半学期,她就在会计系和人文系旁听了基础会计、货币银行学和史记这3门课,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为什么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旁听外专业的课程,陈婷婷表示,自己毕业后想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而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开设经济类课程,因此她想多学些这方面的知识。“这学期课比较多,排不出时间,否则我还想多听些这方面的课程呢。”陈婷婷说。
据记者抽样调查,在东方学院,被“淘”最多的课依次是:日语、基础会计、英语口语、浙江文化概览、企业战略管理。可见,有相当数量的同学热衷于语言类和经济类课程。目前正在旁听日语课的陈洁说:“我从小就对语言很感兴趣。除了英语外,我一直想多学一门外语。这学期课少,正好有空。可是学校刚搬到新校区,去杭州市区的语言学校不大方便。正好校内外语系开了日语课,时间上又不冲突,何不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呢?毕竟大学四年真正学到的才是自己的。”
其实,除追求课程自身的实用性价值,90后大学生也用“淘课”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渴求。在浙财院东方学院,财经类课程本应是热门,但一些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同样是旁听生的聚集之地。“我身边有好多同学都是杨老师的‘粉丝’,我也是‘慕名而去’,旁听了他的浙江文化概览。”大一文学2班的张小芳同学上周三旁听了法政分院杨大春老师的课后说。在浙财院东方学院,法学课堂谈红楼、企业战略管理课堂谈诗歌、求职英语课老师要求学生看余华的《活着》,用熟悉领域文学的东西去介绍一些陌生领域专业的东西,富有人文气质的老师们把专业课上得像一幅画一样。
90后大学生流行“淘课”而非“逃课”,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引发了大家对大学课程设置的思考。有不少同学表示,高校在重视本校特色课程的同时,还应多设置些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实用的课程和人文类课程。“我们不仅仅想做实用型人才,我们更想做充满文化气息的实用型人才。”一名热衷“淘课”的同学如是说。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俞佩忠
编辑:
朱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