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不能“遗漏”特殊人群 盲道被占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2010年10月21日 08:31
盲道被占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海宁市为了把盲道还给盲人,从今年8月起,该市多个部门开始联合执法,由于执法力度的加强,如今海宁盲道被占现象已经大为减少。同样是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优惠待遇,海宁今年在过去两年试点的基础上,把“100户无障碍设施进家庭”纳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百户残疾人家庭安装无障碍设施工作已经完成。
提到改善民生,人们常想到的是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等领域。诚然,在这些民生领域取得的进步,无疑是民生改善的重要象征。然而,考量民生的改善进度,不仅要看面上的,有时还得换个视角,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看是否所有的群众都享受到了民生改善的成果,即政策在满足面上需要的同时,是否顾及一些特殊个体、特殊人群的民生渴求,毕竟他们也是民生改善的对象。
群众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组成;民生需求也是由这些个体需要集聚起来的一个整体。如果只看到整体面上的改善,少数人或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就被淡忘了,这种对民生的理解无疑是狭隘的,所谓的民生改善也是残缺的。现代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如果将民生工程比喻成一只“大木桶”的话,那么,在加长所有木板的同时,更应注意“补短”。特殊人群由于人数少,常常被外界所忽视,他们很容易就成了一块不太被人关注的“短板”。
有人也许会认为费神去制定一项民生政策,却只能惠及少数人,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如果我们站在特殊人群的立场来打量这些政策,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以一位肢体残疾人为例,所有的民生改善政策对于他来说,都不如给其家里安装一套无障碍设施来得实惠,让生活便利起来,也许就是其最大的生活梦想了。
民生指向的是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民生就要倾听每个老百姓的需求。杜绝民生改善过程中出现的“抓大放小”思想,关键还在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每个老百姓的需求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如果不能深刻认识这一点,微观个体的利益得不到足够重视,那么,宏观层面的民生政策在制定、执行时,照样会有走样、变形的可能。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