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善”陈光标裸捐应获得掌声而不是谩 慈善生态不完善
2010年9月25日 08:43
陈光标在南京一闹市路口维持交通秩序
在中国第一个公开承诺裸捐,却承受了无数人的质疑和谩骂;第一个每年拿出企业净利润的50%做慈善,却被解读成“伪善”。中秋见月心更闲,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在中秋节前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却显得语气急促,对现在嫌他讨厌的那些人,陈光标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感谢他。(9月23日北京晨报)
在慈善生态并不完善,很多人还在把慈善当成宣传的工具,甚至以空头许诺博得喝彩,提前透支舆论表彰时,有人对名人慈善保持警惕是一个必然。但是,具体到陈光标的身上,这种质疑有点用错了地方:在慈善舆论亟需加温时,陈光标裸捐的承诺是打破中国慈善僵局的一次重要突破,人们不仅不应该施加质疑与谩骂,而应该感谢陈光标在中国慈善事业中赶到的模范作用。
关于捐赠是否伪善的问题,其实比较容易辨清。只要所承诺的捐赠真实发生,伪善一说就不攻自破。如果人们在真实捐赠发生之后,还纠缠于是否是伪善,是否夹杂着个人的杂念,则会给慈善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在一些人看来,捐赠的门槛应该越低越好,如果把捐赠的门槛定得很高,把裸捐当成捐赠的常态,则其他想要捐款的富翁就比较尴尬。如果捐,人们就会以裸捐的要求和标准衡量他,人们会说陈光标已经裸捐了,你怎么能只捐这一点?于是,在这种想象的舆论苛求下,很多富翁可能选择沉默。一些人还会讲述孔子的故事。鲁国有个规定,在国外赎买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获得相应奖励,但孔子的弟子子贡赎买后却高风亮节地表示不求任何回报,结果孔子不仅没有表扬他,还批评了他,说他破坏了别人做善事的热情。似乎,这个故事在证明,慈善应该低调,不该体现自己的高风亮节。于是,很多人以此故事说事,说陈光标不应该把裸捐作为捐赠的新亮点,这样的举止会让很多人感到舆论压力。他们会问:一些更贴近人情的,更切实可行的慈善行为,不是更能引起包括富翁在内的多数人的效仿吗?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乾 羽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