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软硬兼施” 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2010年7月9日 08:20
今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推出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最近,有关方面以此为依据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排名,我市各县(市、区)总体表现不错,海宁、平湖还进入了排名榜前十名。这套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泛,有政府投入、设施建设、队伍规模、社会参与和文化惠民创新等七个方面,共设立了23个指标,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没错,以前说到农村,最急迫的是发家致富,发展立足乡镇的民营个私经济,但现在我们的理念大变样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有农村的全面小康,而农村的全面小康,文化建设断不可缺位,否则即使吃有美食、穿有华服、行有私车,但看书难、看戏难,参加文体活动难,精神生活单调无比甚至低俗迷信,那新农村的幸福指数,只能说低得可怜。
不过,与让农民脱贫致富相比,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却颇费思量。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搞农村经济比较容易,开工厂啊,上项目啊,很实在,但文化建设任务却比较“软”,有时候还不是特别好用力。好在现在有了这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了一个“路线图”。同时,这套指标体系,也在宏观层面上指引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套指标体系就是这样一面反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镜子。过去,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之下,我市为农村提供了不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也摸索出了不少经验。比如已经延伸到我市村一级的图书馆“嘉兴模式”,已经蜚声国内。又比如我市的“非遗”保护,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村原有的一些文化遗产得到了挖掘、保护。这套指标体系出台后,不妨将指标与当地的现状两相对比,不断拾遗补缺,有意识地加以改进。
当然,这套指标体系更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细致的量化指标。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文化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硬件设施短期内可以迅速改观,而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否则就会出现漂亮文化活动室成摆设的现象。这套指标体系实际上提醒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特别需要“软硬兼施”,真金白银投入很重要,但钱究竟怎么花更重要。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