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手笔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2010年5月4日 13:07
2010年对嘉兴来说是关键之年。这一年,以“两分两换”为抓手的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经历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得到市域内外的大范围认可,嘉兴因此被省政府授予“2009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而嘉兴“两新”工程所涉及的发展理念的深化、发展道路的拓展、发展环境认识的提升,更成为外界研究当代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读本。
这是一组见证嘉兴城镇化进程的数据:2009年,全市有16182户农户签约加入农房改造集聚,完成农房拆迁12961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7.35万亩,全市通过各种渠道为“两新”工程融资36.54亿元,试点镇的土地节约率达50%以上,年节约土地1万多亩。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城镇化寻找经济增长点,显然,嘉兴把准了发展的脉搏,踩准了改革的鼓点。“今年我市要全面提升40个左右的新市镇,建成100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加快农房改造集聚,推进农房整村整组向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搬迁集聚,力争完成6万户农房改造集聚任务,同时深化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委副秘书长、市农经局党委书记、市农办主任汪洪波的这番介绍,让我们听到了嘉兴铿锵的步履声。
“两新”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看起来,验证工作成效的是参加集聚农户数量的多寡,其实质却牵动农民的就业保障、涉农体制、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那是一种施政理念从“城乡二元”转向“城乡一体”的变革。在嘉兴,除了单一的征地办法外,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居民可以通过市场和自愿的办法得以实现。选择当城里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嘉兴在全国率先铺设了一条让市民可以自由选择的路径。当然,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也借助市场的力量被大大激活。不是吗,今天的嘉兴无论走进哪个县(市、区),你都可以发现处处洋溢着被点燃的创业激情。新兴的创业主体层出不穷涌现,大量工商资本涌入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越来越多进入农业,市场机制在农业农村中的微观基础作用日益明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两新”工程是嘉兴用另一种视角审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答案。
嘉兴力图通过“两新”工程绘就美丽的乡村。在与沪杭同城中,田园风光是嘉兴宝贵的财富,“两新”工程就是为了打造嘉兴网络化的田园城市。农房建设、宅基地复垦、农村土地流转是“两新”工程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这条链条中,如何让土地快速“动”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是确保“两新”工程稳步推进的关键。为此,我市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今年,我市将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统筹节约集约用地和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对符合流转范围和条件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将集体建设使用权以出让、出租、作价出资或入股等形式,纳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方面,我市将探索转让的新机制,由政府组建镇(街道)投资开发公司作为转让主体,承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同时,有条件的乡镇还可探索组建村土地合作社、承包地异地置换等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统一管理。
对农村居民来说,“两新”工程带来的不只是家园的搬迁,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全新的变革中,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如何管理,农民的身份如何转换,农民的收入如何提高?这些问题都等待着进一步的破解。为此,我市开始探索全新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服务。“由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过渡期间实施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对社区居民的‘双重’管理和服务等模式。今后,居民生活原则上由社区管理,农业生产原则上由村委会管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而在农民向居民转变过程中,今年我市将建立健全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跨行政区域集聚的绿色通道,加快推动农民转移就业、转变居住、转换身份。
“‘两新’工程让农民转型的同时,也给农业升级带来难得的契机。”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土地的整体流转,使我市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有了基础。借助“两新”工程的东风,我市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以上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同时建设百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与之相配套,我市开始启动千名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现代职业农民。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欧 林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