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农民吃亏、不让农民后悔……桐乡农房改造算好三本账
2010年3月12日 08:20
散居还是聚居哪种更利民?村民从数字中找到了答案。
八泉村的心结刚解开,龙翔街道杨元村又掀起轩然大波:农房改造是由村里统建还是村民自建?统建,便于质量管理;自建,农民省钱。“我可以托关系买材料,价格便宜一大半。”“我儿子就是泥水匠,可以省下工钱。为什么要由村里造?”“农民自己造至少可省万把块钱!”来自村民的热切呼声,让龙翔街道党工委书记罗海其重新思量决策:“对老百姓怎样有利就怎样干,允许农民自建,政府做好监管。”
算好一本感情账
不让农民心碎
农房改造集聚表面上看只是拆旧房、建新房,但对于有着极深乡土情结的农民来说,迁居的过程相当于树的移植。在他们挥别故土时,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情绪安抚,那幸福和甜蜜就会取代别离的惆怅与不安!
“房子拆了,我该住哪里?在农村,谁又愿意把房子租给我这个80多岁、快要入土的老头?”老陈住在汇丰村最南边的自然村,看到儿子因为自己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出租房,心中的痛苦难以言喻。为了不牵连儿子,他提出自己可以在一块空地搭个帐篷过日子。
“绝不能让老人无家可归,更不能让老人心碎!”汇丰村的干部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腾出村里的公房租给老陈一家,这样既不违背村里拆旧房才能建新房的“铁规”,又让老人有安居之地。
细节总是在不经意中温暖人心。家门口正对面的一座桥曾让李林愁肠百结:“从农村的传统习俗看,犯了风水大忌。”李林想找村干部商量商量,但这是自己当初精心挑选的位置,又能怪谁?“还没等我找上门,村里在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下,在桥的前面造了一座假山,还有喷泉相伴。我们家成了有山有水的宝地。真的感谢村干部想得周到!”简单地执行政策,表面看是省心省力,但冷漠衍生的抗拒力往往会构筑起干群之间无形的隔心墙。在汇丰村,温情融化了坚冰,凝聚了人心。
民心是一杆秤。但八泉村的集聚点设置却经历了一场民意的拔河。
八泉村在2000年时由西圣埭村和八泉村合并而成,尽管历经9年时间的磨合,但不少村民还固守着原有行政区划的认知。村里每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分布,村民都习惯把它与老村的距离来衡量村干部是否一碗水端平。2009年,全体村民对仅有的1个集聚点设置问题又较真起来。“应该设在西圣埭村!当初合并时我们放弃了原先的村名。”“应该设在八泉村,这边住的人多。”……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决策的天平无论向哪方倾斜,都可能引发社会风波。在村民纷纷扰扰的争议中,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方案出炉了,城乡一体新社区设在原西圣埭村和八泉村的中心地带。“这次干部真的一碗水端平了。起初还以为新社区设置会以干部居住点为轴心呢,没想到反而离他们更远了。”村里还有不少德高望重的老者直言,“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剑拔弩张的村民平顺了心中的怨气,新的集聚区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西圣埭村和八泉村的村民往中心靠。
解决了村民之间的思想疙瘩,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搬进新居的农民脱离不了生产上的惯性。他们经常到村部反映这样那样的诉求:“我们想养蚕,你们能否帮我们想想办法?”“家里还有旱地,那些桑叶怎么办?”那既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惦记,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与其生硬地改变,不如让他们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尤其是中老年村民,他们没法出去打工,平时靠养蚕赚点家用钱,村里得想办法帮助他们。”本着这个最简单的想法,八泉村办起了蚕宝宝“托儿所”——小蚕共育室。由村里集中共育小蚕,然后把大蚕交给蚕农饲养。通过新的方式让农民养蚕,与其说让部分村民拥有了收入来源,不如说找到生活的依托、快乐的来源!
算好一本安全账
不让农民后悔
“我们要建就建全省最高品位的城乡一体新社区。”作为嘉兴市第一强镇,濮院镇党委书记朱明杰在农房改造集聚中提出的较高目标,遭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建房成本节约最大化为取向的农民,对房子的设计以及小区的规划没有长远的考虑,农房的提档升级经受着与农民现实利益的激烈博奕。
朱明杰的办法是,和农民算一本长远的安全账:“现在很多农民一辈子都把钱折腾在房子上。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村里许多人先后建过3次房,总共投入30多万元。由于标准不高,现在老房拆拆旧材料卖掉也不过3000多元。如果现在我们一次投入多一点,质量安全标准定得高一些,争取50年不落后,这不就省钱了吗?”
农民是一个矛盾的群体,一方面千方百计想省钱,另一方面又希望住上漂亮的房子。他们观念的转变需要像传教士一样一遍遍地开导。朱明杰认为,村支部书记是重要规划者,也是农房改造集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至关重要。为此,镇里专门聘请桐乡市农办、规划建设局、土管局等部门给村支书上课,提高他们的规划意识、质量安全意识。镇里还请来建筑设计专家为濮院量身打造风格迥异的建筑方案,挨家挨户征求农民意见,供农民选择。
“以前我们农民造房从来没有设计图纸,看到那么美的效果图,我们一下子被怔住了。与其用50年时间建3次低档次的房子,不如投入大一些,一次性建一幢高档次住房。”村民们纷纷表示。
房屋的质量决定农房改造工程的民心向背。濮院镇为此专门建立农民建房质量监督员制度,政府在农民建房前后充分做好布点和新社区建设规划、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农民则当好监督员。
“喏!这是我们检查过的螺纹钢、水洗沙、碎石子。”昨天,在濮院镇新联村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现场,负责现场监督的老杨指着在建的联体别墅建筑材料一脸认真地说。作为新联村首期工程的业主委员会代表,老杨参与了施工单位的选择、监管房屋建筑质量安全以及建筑造价的把关。“打地基时,我们天天守在施工现场。为了把关把到点子上,我们还专门请教建筑专家。”
记者在龙翔街道杨元村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选择了自建,但户型设计、建筑施工图,以及什么样户型的房子用什么标号的水泥、钢筋等都有严格的施工规范,镇里的安全监督小组不定期前来检查监督。村里也特别成立了建房管理小组,有专业知识的泥木工匠在现场当监理。村民们都表示:“我们一定要建一个50年不落后的幸福家园,争取少折腾!”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应丽斋 杨秀娟 耿俪洳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