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农民吃亏、不让农民后悔……桐乡农房改造算好三本账
2010年3月12日 08:20
一个集体经济只有3万多元的经济薄弱村如何推动农房改造集聚?
一个有着43个居住点的偏僻村落如何动员村民集聚一隅?
一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如何打造50年不落后的幸福家园?
桐乡市给出的答案是:算好一本经济账,不让农民吃亏;算好一本感情账,不让农民心碎;算好一本安全账,不让农民后悔。
算好一本经济账
不让农民吃亏
“动工兴建12层商业大厦和400多间步行街店面。”3年前,这对于桐乡市屠甸镇汇丰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2010年,伴随着村党总支书记陆炳康的豪迈誓言,村民们坚信,汇丰村的繁华胜景触手可及!
3年前的汇丰村还没有一寸水泥路。2010年3月2日,当记者来到汇丰村城乡一体新社区时,却仿佛置身在城市:豪华的别墅簇拥着翠绿的园景,精致的假山、复古的凉亭、有逐舞飘袖之感的喷泉,小区清幽典雅的气质在一片油菜花间格外夺目。
汇丰村如何在短短3年间完成了美丽蜕变?
翻看村里近几年密密麻麻的收支账,陆炳康感慨万千:“农房改造集聚需要巨额资金。钱从哪里来?我曾辗转难眠。”举债投资?一个年集体可支配收入只有3万多元的穷村,拿什么抵押贷款?贷了又怎么还?资金的窘境或许可以成为农房改造集聚进展缓慢的“挡箭牌”,但陆炳康不甘心村里人心就此涣散。这些年来,因为发展停步不前,村里笼罩着怨言和失望!
2008年,陆炳康在焦灼和不安中迎来了小年夜。村民老陆又一次为宅基地问题找到他,陆炳康满怀歉意。全村有36户农户像老陆一样因宅基地落实难一再推迟了建房,新的一年村里如何了却他们的美好愿望?
“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能获得市政府信贷资金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政策支持,你可以从里头做做文章!”镇领导的一席话,让曾经当过企业老总的陆炳康开始打起优惠政策的算盘。全村有多少农户愿意集聚?有多少宅基地可以整理?村里因此能争取到多少优惠补助?村里靠政策补助可向银行贷多少钱?摸清村里的底细,盘通借贷还贷的路径,陆炳康和村干部们对掘取农房改造集聚的“第一桶金”胸有成竹。
冬去春来。2010年春节前,老陆和其他36户农民已如愿搬进了豪华别墅,而汇丰村借着农房改造集聚工程重新焕发了活力。村集体经济拥有了多台“造血”机器:与新社区配套的农贸市场有60间店面,每年有15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社区的沿街店面已成为村里的活财源;宅基地整理还可得到上级部门相当可观的资金补助……新社区集聚带来的商业效益正日益显现,2009年,全村集体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商业效益又反过来作用于新社区集聚,截至目前,又有200多户农户抢滩新社区。
当汇丰村农房改造集聚柳暗花明之时,河山镇八泉村则经历了一波三折。刚开始,村民对43个居住点合并成1个极为反对。“刚刚从50多个居住点缩减到43个,怎么又要变了?”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中,透露着对决策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解。
“43个村民小组,光是通组水泥路就达50公里,相当于嘉兴到桐乡的距离。”村党总支书记董忠良摆出的这本细账,村民一开始漠不关心:“这个跟我们不搭界!”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过自己日子、守自己摊子”。
“羊毛出在羊身上。按4米宽、18厘米高的标准计算,仅通组水泥路建设费就高达130多万元,而村里收入一年满打满算也不过90万元。如果大家搬到一起住,这笔钱省下来不仅可以让家家户户通水泥路,还可以通宽带、通污水管网、通天然气……就跟城市社区没啥两样。”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应丽斋 杨秀娟 耿俪洳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