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9年用7000亿改善民生 百姓不满高房价
2009年12月30日 08:35
回首2009年,国家在提出保增长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口号--保民生。早在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10项措施中,就把民生问题放到了最突出的位置,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像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等民生工程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这几项投入就将近7000亿元。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为什么民生会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2009民生困境
12月27日,在2009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在时间长达90分钟的专访中,温总理把民生问题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我们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为了改善民生。在整个应对金融危机当中,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
在分析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时,温家宝说,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推进投资与信贷扩张,受到外界高度关注。事实上,四万亿一揽子经济振兴计划中的民生项目也在同步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里我只想说,今年我们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件事情就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在农村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其实,早在今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将保民生提升到了和保增长、保稳定并列的地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如此鲜明地,如此突出地提到跟保增长并重的位置上并且把它紧密结合起来,应该说它确实是前所未有。”
前所未有的重视,来自前所未有的困境。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第四季度GDP增速急剧下滑到了6.8%,导致全年经济增长回落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给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截止2009年2月初,失业的农民工高达2000万人,大学生失业率也高达12%,接近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3倍。
令人头疼的还不仅仅是就业。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这三大民生难题,,在2009年显得格外刺眼,其中最让百姓不堪承受的就是房价。
从2009年年初至今,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一路飙升,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涨幅都超过了60%,在深圳,这一数字更是高达90%,民众纷纷大呼“买不起房”,浙江宁波甚至有外来务工者因为租房太贵,而把废弃的集装箱当做自己的栖身之所。高企的房价也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严重关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社会反应强烈。”
对此,美国时代周刊在11月16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泡沫,为什么房地产是中国最头疼的难题?文章表示,迅速攀升的房价成了中国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城市的房价上涨已超出普通人的购买能力,而这不仅会引起社会不满,更会抑制消费。
在国外媒体的注视和国内民众的期待中,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如何破解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难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我们确确实实到了这样一个清醒的来回答我们为什么发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发展,GDP为什么增长,最终还不是为了要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过得有安全感,有富足,我觉得现在是到了这个时候了。”面对争议最大的住房问题,能否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一项项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我们看到,2009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肩负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在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考卷上,不断给出一个个漂亮的答案。但是,面对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住房问题,又能否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我想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这个答案,12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而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的时候强调,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我们就到长沙去看看,这些办法具体会给老百姓哪些好处?
保民生,绝不仅仅意味着政府多花钱就行,更重要的是在对待保民生这个老话题的时候,能有一些新思路,想出一些新办法。对于老百姓来讲,在所有民生话题中,住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下面就请跟随我们的记者去趟长沙,看看那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与其它地方相比有何不同。
李义是长沙某物业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今年12月份的一天,他和50多岁的母亲一道,来到位于芙蓉区的西子花苑楼盘看房,听了售楼小姐的介绍,李义告诉记者,无论是户型还是地理位置,他们都非常满意。
长沙市民李义母亲:“周边的环境地段还可以,这边超市什么,大润发、沃尔玛,什么买建材都方便,这里也可以说是城中心了这里。”
在随后看房的过程中,李义和母亲不断向售楼小姐询问房子的细节,脸上难掩兴奋之情。看着买房给两人带来的巨大喜悦,记者没有想到,就在一个月前,李义家中的五口人,还全都挤在一套50平米的狭小房子里。
长沙市民李义:“这就是我以前的家,这个屋子就是住的,外面然后再把它隔开了一下,大约隔成这个样子,就里面的话,老人住的,我和爱人就带着小孩住在外面,就是这样,以前的话这边是我们家的厨房,这边是我们家的卫生间,厕所一个人上,有时候早上起来,大家有点互相抢的味道,比如说早上急着上班就不够用。”
现在,李义一家人再也不用住在如此拥挤的房子里了,他们很快就能拥有一套140平米的房子,父母、夫妻和孩子分别拥有自己的卧室,也不用再担心上厕所排队的问题。但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李义要买的这套环境舒适、交通便利的房子,严格意义上说来其实是经济适用房。
2008年7月,长沙在全国率先成立住房保障工作局,并全面推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规定具有长沙市户口5年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上年度城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人均1010元/月)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都可以得到货币补贴。无房户的补贴标准为8万元每户,住房困难户的补贴标准为5万元每户。
长沙市房屋产权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石长松:“我们当时测算的商品房的价格也就是3500左右,那么我们的经济适用房是2200左右,那么差价一般是在1200左右,一个60平方米的房子也就是7万2,这个差价考虑到能够支付的。”
货币补贴政策的出台对购房者意义重大。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经济适用房往往位于城市的偏远地带,交通不便、配套落后,而在实施货币补贴之后,购房者可以在市区的任意位置选择自己中意的商品房,经适房和商品房的界限已被彻底打破。
长沙市房屋产权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石长松:“这就是我们长沙市的一个房屋地段分类的一个示意图,这里是每个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房屋的价格,我们现在在市中心地段也见不到经济适用房的项目了,实际上经济适用住房已经融入到全市所有的住房项目当中。”
罗迈明是长沙经适房货币补贴政策的另一名受益者,身为城管协管员的他,每个月工资只有800元钱,爱人的退休金也只有每月1000元,从棚户区拆迁之后,罗迈明一家获得了21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再加上政府补贴的5万元,罗迈明一分钱没花,就从原来30多平米的蜗居搬到了如今83平米的江景房,而在长沙建立的从市到区再到社区的整个住房保障工作体系中,换房这件大事,并没有耗费罗迈明多大精力。
长沙市民罗迈明:“就是说在拆迁的时候,他们拆迁办的同志呢,基本上都和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办好了,所以我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把整个过程都,房产证这些全部都弄好了。”
灵活的政策、适度的补贴和便捷的手续,激发了低收入人群压抑已久的购房热情,截至今年12月份中旬,长沙已经为24000户居民发放了住房补贴,是年初预计数量的两倍。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居民还在排着长队等待经适房摇号的时候,长沙的部分城区甚至出现了经适房团购的火爆景象。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告诉记者,之所以如此重视保障性住房工作,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住房对于民生意义非凡。
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我觉得一套房子意味着一个家,一套房子也意味着几乎是一辈子的积蓄,一套房子也意味着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幸福的标准,所以我觉得现在衣食住行,衣和食没有问题,行这些年通过努力解决的也比较好,真正难的,花钱最多的困难还是房子,所以我们讲民生,应该说住房是最大的民生。”
然而,货币补贴等举措在长沙的施行并非全无压力。从2009年初到现在,长沙在保障性住房上的投入为18亿元,其中用于经适房的补贴为14.5亿元,这比此前的2008年增加了7个多亿,整整翻了一番。虽然存在不小的压力,但张剑飞认为,面对一些积蓄多年的民生难题,政府需要转变思路,找到政府投入和百姓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我们经济适用房是采用货币补贴,还是采用实物分配的方式的问题,这确实有一些争论,但最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什么东西最有利于解决住房困难的家庭的住房问题,我们讲,小平同志讲“三个有利于”,那我们讲什么东西最有利于尽快解决居民的住房困难。”
2009年,货币补贴政策为长沙拉动了150万平米商品房的销售,占销售总量的12%,开发商捂盘惜售的状况几乎绝迹。价格方面,长沙全年商品房价格涨幅还不到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月26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在西安揭晓,长沙名列第六,而在评选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房价。
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打个比方,你现在年收入10万块钱,但房价2万块钱一米,和年收入3万块钱,房价4千块、5千块一米,实际上3万块钱的幸福指数,肯定比10万块钱还要高,所以这个我们想得就是说,一定要把房价的水平,期望的水平控制在跟群众收入水平相匹配。”
长沙的努力仅仅是全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成员遍及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等17个政府部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2009年我国一共投入了1676亿元的资金,比2008年增长了5倍;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中央又密集开出药方,为高烧不退的楼市降温,力度空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的行为,使我国的房地产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这是可以做到的。”
在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工作中,住房还只是其中一项,事实上,在今年分四批下达的中央投资中,直接用于民生的投资比例超过了5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万亿投资,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在今年只完成了一半,大约5900亿。这5900亿当中,我们大部分都放在了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现在我们进一步把民生跟经济增长紧密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一点来讲,它标志着一个重视民生的时代,我觉得是民生的时代应该是真正到来了。”
不仅仅是住房,有媒体曾经梳理过最近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覆盖了从教育、医疗到就业、社保、收入等各个层面的民生问题,几乎所有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都成了政府工作的重点。
郑功成所说的民生时代,确实是2009年中国经济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分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改善民生,而今年我们将民生问题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又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变化?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2009年中国经济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新思路让民生亮点频频闪现,政府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人感觉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出就业组合拳、新医改破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各项新政,也在2009年里加速推进。这些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2009年,中央投入巨额资金、出台各项政策,保障住房、提高就业、改善教育、改革医疗、完善社保,在金融危机的严寒中为全国人民带来了阵阵暖意。仅仅观察数字和政策,我们还很难有形象的认知,但从一个个普通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就在这一年,新农保制度正式推出,农民也领上了“退休工资”;就在这一年,国家多部门多措并举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难题,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好于年初预期;就在这一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破冰前行,今后三年,各级财政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在这一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增加到493亿元,较上年增长1.7倍,约750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将提前得到解决;就在这一年,国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了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我觉得它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它就是意味着某种转折,就是我们公共资源更多是实际用到老百姓的身上去,让城乡居民直接得到好处,所以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拿出真金白银就是保民生。”
我国政府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英国《每日电讯报》说,“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为了人民的新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也表示,“中国立足民生的救市措施,将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我们一年时间表明,这种比较消极的或者低估中国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应该说现在来讲是得出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意外的一个结果,这些我想都是国外的同行在年初没有想到的。”
难关已过,前方却并非一片坦途。明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处于失衡状态,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惠及全民,收入的城乡和行业差距也依然悬殊,但为政之道,厚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面对民生大考,没有人放弃,更没有人退缩,2009年是一次跨越,2009年却又只是一个开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奋斗,中国的明天大有希望。”
半小时观察:没有夯实的民生 经济高速发展将成地上悬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今年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这样阐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2009年中国经济的深刻变化,让我们认识到,民力就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将保民生和保增长统筹考虑,就是把握住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居民消费比例低、内需不足,这些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说都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教育体制,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改善民生不是锦上添花,但也不仅仅是雪中送炭,将发展与民生全面对接,我想如果很多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2009年,这个转变可能是中国经济在这一年里最宝贵的收获。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