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探究有效教研 秀洲区第三届教学节圆满落幕

2009年12月16日 08:37

  12月11日,秀洲区第三届教学节有效教研交流与研讨专场在洪兴实验学校举行,全区各中小学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区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共100多人,齐聚一堂,就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话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校本教研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研方式。课改以来,我区各校以各种方式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在制度建设、研究模式探索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促进各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等教研组织的管理与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和提高教研组长组织与策划学科教研活动的能力,探索形成适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教研活动形式和教师研修机制,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本届教学节特别安排了有效教研活动交流与研讨专场。

  在此次活动的交流环节,区教研室美术教研员沈永政、秀洲实验小学吴建英、油车港镇中学杨国华、王店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姚秋洪、秀洲现代实验学校英语教研组张丽娟等5位老师作了交流发言,从教研部门、学校、教研组三个不同层面,就区域教研、学校教研管理、教研活动实施等方面,对有效教研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既有理性思考,也有实践案例,很有借鉴意义。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专家报告。嘉兴教育学院课程改革处处长、嘉兴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欧益生,凭借自己多年的教研经验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鲜活案例,以反思我们的学习为切入口,从教研活动对于学校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准备、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方面,对学校教研为何与何为的问题作了深刻而又全面的诠释。

  欧院长认为:“教研活动不是组织者策划者为参加者提供解决教学问题的准确回答的活动,而是基于问题(或需求)的在职学习过程,是组织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为参加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有效的学校教研能使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使组织的人员体验到工作的生命意义,让组织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他希望教师通过有效教研,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养成研究习惯。

  区教文体局张刘祥副局长全程参加了活动,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与会者推荐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希望教师们切实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新途径,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出努力。

  随着本次活动的圆满结束,为期三周的秀洲区第三届教学节也完美落幕。本届教学节以“推进校本教研,探究有效教学”为主题,以“展示、研讨和引领”为目的,组织开展了包括中小学教师论坛、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主题交流与研讨、专家报告等在内的9个专场活动,全区近600名教师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

  专家指导,骨干引路,教研员精心组织与热诚参与,主办与承办相结合,单一学科活动与多学科交融活动相结合,研讨氛围浓厚等都是本届教学节的特色。区教研室朱玲娟主任在最后闭幕讲话中,衷心希望各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大力推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聚焦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让教学充满智慧。

来源: 秀洲区教文体局   作者: 彭雪华    编辑: 夏一鸣

 相关稿件
·王店中学喜迎专家组进行Ⅱ类教科研基地评估
·秀洲区赴浙大教育学院举办校长书记读书会
·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最有违公平
·观看电影《我的长征》 激发师生爱国热情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