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建国60周年 > 秀彩华章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空间篇

2009年11月3日 17:07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十年对一座城市而言,却有着太多的精彩可圈可点。秀洲从有区无城到有区有城到城乡一体化,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浓缩的话,那就是----跨越。
跨越时空,跨越自我,跨越挑战……
从有区无城到有区有城(1998—2003)
让我们回到十年前。
尚属郊区时代的秀洲,属纯农村区域。虽然区政府的行政中心设在主城区的中山路上,但有区无城,没有相对独立的城市中心。各城镇建成区面积仅为8.1平方公里,为区域面积的1.5%,城市化水平为18.2%。因为以农业为中心,基本上没有多少工业可言。
1996年、1997年时,省内外的一些区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已经步入了发展的轨道。考察温宁绍、苏锡常,让当时的郊区领导班子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单搞农业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也要参与嘉兴的城市建设,发展我们的工业经济。”当时的区领导在区委会议上大声疾呼。之后,他们开始了深入的调研行动,呈报给市委、市政府的是一份足以振奋人心的申请:嘉兴郊区要求建立城市新区。
1998年,时任市委书记的王国平,在即将调任省任职之前,召开了一次市委会议,会议专题研究郊区的这份申请,形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城市中心区,划出1.67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郊区新区的开发建设,并以规费全留的特殊政策予以扶持。
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基础先行、政府主导、自求平衡”的秀洲新区总体开发思路。政府给的政策是:提供新区发展所需用地,房屋拆迁、征地费用按社会标准,由新区管委会自己负担;两级政府财政借给新区管委会1000万元启动资金,并由政府的一家公司为新区开发公司向银行贷款1亿元提供担保;通过招商引资出让土地,以土地出让的收益归还贷款,新区建设的投入与收益自求平衡。
   1998年5月21,区委决定成立郊区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和郊区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1998年7月28正式挂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准确地说,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秀洲区结束了有区无城的历史,开始了秀洲新区建设十年的跨越之旅。
秀洲新区的起动,打破了秀洲纯农业时代。当时的区领导就明确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调整,而是对秀洲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重新定位,可以说,这是秀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秀洲的城市化进程,是以新区建设为中心,并始终贯穿至今。
目标:建设嘉兴城市副中心,现代化花园式城市园区。在这块1.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秀洲自己的政治、文化、商贸与信息中心。
秀洲的跨越首先体现在理念的超前上。套用央视一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秀洲新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开发。十年间,接连不断推出发展战略规划,给人最强烈的冲击是——超前。
    起步时的秀洲新区的规划,请来的是国内最著名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把新区放在了长三角的大盘上进行考量。就是站在今天看,当年的规划也是大胆与富于前瞻性的。
1998年10月21日,市政府批准《嘉兴市郊区新区规划》,11月13日,市区洪兴西路延伸段全面开工。自此,郊区新区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各项建设全面展开。
新区建设快马加鞭,到2000年时,秀洲新城雏形初具:区域内以中山路、洪兴路、新洲路、新秀路为主干的两横两纵的交通主框架已经形成,区政府大楼形象初现,区行政广场、秀洲公园相继建成。
大树房产是第一个进入秀洲新区的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想当年,大树一期进驻时,被业内称为一步大胆的“险棋”。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 秀州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秀水篇
·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卫生院招聘公告
·秀洲区王江泾新居民职工积极参与企业议事议政
·童笔绘出秀洲科技发展蓝图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