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高考试点省份,浙江省日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其中有一个重点正引起人们关注:从今年开始,浙江新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参加2017年高考的时候,文理不分科,现行的6门必考科目将改为3门必考科目外加3门选考科目。这3门选考科目将决定报考的专业,而且要计入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绩。这就意味着从高一开始,学生们就需要明确自己三年后报考的专业,认真地想一想自己的未来。
几年前曾给一个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辅导,我问他:进了清华,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个学生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一个优秀得可以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到了高三,居然没有想过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兴趣,只求能进清华,根本没想过进了清华该读什么。
不想未来,想什么呢?想的最多、最现实的就是分数。考出好的分数,考进好的学校,然后就不知道还该干什么了。这就是今天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现状。它有合理性,因为分数不好,跟好的学校无缘,也就没有未来可以设想。在原来的高考模式中,只要分清文理科,就知道三年后该考什么。而选择文理科的依据,往往不是志向,而只是擅长。所以,大多数学生只为考分而读书,不是为了志向而读书。这两种读书有何差异呢?听一听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吧:“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为分数而学习,最多能够得到好的分数;但如果为了未来而学习,那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并会得到更好的分数。”这个道理,许多学生和家长不懂,许多老师似乎也不懂。无数学生就在没有未来感召的情况下,冲着分数在苦读。
林建华校长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戴尔和吉姆同时进入铁路公司,20年后,吉姆成了给人发工资的总裁,戴尔则依然是领工资的员工。有人不解地问戴尔,戴尔说自己这么多年来,只是为了每小时1.75美元而工作,而吉姆则是为了这条铁路在工作。未来决定志向,志向决定动力,工作与学习都是这个道理。
说到让学生想想自己的未来,还得说说瓦拉赫效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奥托·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先让他学文学,不行;改学油画,也不行。后来化学老师发现,这个“笨拙”的学生很适合一丝不苟地做化学实验,结果,瓦拉赫成功了。
每个学生的天赋到底是什么,这需要发现,中小学的学习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应该是发现学生天赋的过程。新高考倒逼着学生要想想未来了,那就请家长和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