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广东医患沟通技能与医生自我成长培训近日完成。统计显示,各大医院医生平均2.4分钟看一名病人,被集体“控诉”太匆忙。而医患沟通不良,被证实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
医生平均2.4分钟看一名病人,而病人挂号、排队的时间可能多达一两个小时,医生“控诉”太匆忙,病人更是一肚子委屈和不满,医患矛盾往往就是这样酝酿、爆发和升级的。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这个结论应该是靠谱的。
医患关系剑拔弩张,单纯指责医生或者指责患者都会失之片面。当指责患者时,不能忽视确有一些医生的医术不精、医德不高;当指责医生时,也不能忽视确有一些患者无理取闹、戾气十足。医患关系是那样剪不断理还乱,是那样沉重和沉痛,压得医患双方都喘不过气来。
每每谈及缓和医患关系,人们都会呼吁加大医疗投入,让医院和医生从创收压力中解脱出来;完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让医院和医生从“医闹”中解脱出来。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举措,但还不够。正如广州中院民一庭副庭长、法学博士邓娟闰所言,希望医院多一些人文情怀,像重视医疗技术一样重视医患沟通。确实,很多医患矛盾就是缺少有效沟通所致,医生多一些耐心的解释、关切的话语、温暖的笑脸,很多医患矛盾也许就可以避免。
可目前的情况是,患者“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属于常态,难免怨声载道;而医生一天要看无数个病人,身心疲惫,根本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重视医患沟通。有人也许认为这是医生人手紧张、医疗资源不足所致,但不可忽视的是,相比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却门庭冷落、门可罗雀,很多患者即使患个感冒也要扎堆去大医院、看专家门诊,这种习惯导致小医院大量医疗资源被闲置,实在可惜。
所以,大力推行医院分级治疗,也是缓和医患关系必不可少的举措。具体来说就是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让大医院、小医院分工协作,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小医院侧重于小病防治,大医院侧重于大病救治,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又能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虽然推行分级治疗知易行难,但并非无计可施。其一,通过政策引导让患者到小医院看病“有利可图”。比如可以规定,患者若去小医院看病,医保起付标准比大医院低,报销比例则比大医院高,这样的激励政策会逐步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其二,打通各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要给转诊患者提供各种便利,比如从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的患者,无须排队挂号便可直接就诊,这对于患者选择社区首诊,无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其三,政府投入应适度向小医院倾斜,加强其软硬件建设,提高其医疗水平,吸引更多患者就医。比如重庆市规定,社区医院医生的待遇可参照大医院医生的工资标准,并且允许执业医师兼职社区医院。这些都是可资借鉴的做法。
只有通过各种措施给医生“减负”,他们才能有时间和精力抬起头来,和患者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将医患矛盾化解于无形。在这个意义上,给医生“减负”就是给医患关系“减负”,让医患关系不再那样沉重和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