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听运河边老人讲述大运河的那些事

2014年7月9日 09:01 [ ] [打印]

    当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长虹桥也作为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好消息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时,世代居住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运河旁的钱福卿一家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讲述他们与大运河的故事。

  钱福卿一家住在王江泾集镇一里街附近的闻川路上,穿过狭小的弄堂,走进一座三层楼的店面房,记者见到了钱福卿和他的老伴周菊明。“我们一家可以说是世世代代依运河而居,尤其是我的老伴和我的三个孩子,他们都是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虽然我的原籍是江苏盛泽,但是21岁那年来到王江泾镇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钱福卿激动地告诉记者,“这辈子有幸与大运河结缘,能够见证大运河的盛衰之变,经历着这个时代变迁,是我们全家的无上的幸运和自豪。”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据钱福卿回忆,在1934年苏嘉公路建成之前,王江泾人出行全靠运河边的一条“官道”,所谓“官道”就是大运河一侧是用石板铺成的纤道,当时的船都是靠摇橹,遇到逆风逆水或者水势大,船只载重量大而吃水深的情况下等情况,就需要到“官道”上用纤绳去拉着船走。“如果是在枯水期,等到长虹桥的桥墩露出水面时,那时纤绳留下的一道道痕迹还存在着。即使现在,‘官道’已经分裂成了多个断头路,但每次散步经过曾经拉纤的地方,还是会停下来遥想当年的情景。”钱福卿说,“我在运河上还‘住’过11年。当时是在王江泾镇里做农村电影放映员,一艘小木船、一套16毫米的胶片放映设备、一台发电机,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从嘉北、虹阳、双桥、新塍、王江泾等几个公社来回反映。船摇到哪,我们就是住在哪,可以说吃喝拉撒全部都是在船上。”

  谈起对运河边的生活,土生土长在运河边的周菊明也是感慨万千。“那时候女孩子么,不熟悉水性,一般就是喜欢在河边散散步,看看乡亲们捕鱼,很少能出个远门的。能够沿着运河‘官道’走到嘉兴去,那是最幸福的事了。约上三五个小姐妹,一大早就出门,走上三四个小时,经过北丽桥、建国路,再逛一圈人民公园。如果能吃上3分钱一个白馒头或者油条,那就更满足了。”周菊明一脸幸福地回忆着,“虽然路上花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得多,但是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这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远门’的娱乐。”

  对于运河边的孩子们来说,童年是美好的。钱福卿的孙女今年已经在上高中了,平时住在嘉兴市区,但是只要节假日会回到王江泾,回到运河边来陪陪爷爷奶奶。“小时候,爸爸总是抱着我,在运河边讲述他小时候在运河里和小伙伴游泳、捉鱼的趣事。爷爷奶奶也喜欢跟我和几个姐姐说那些年在运河边的故事。虽然我现在因为要上学不住在这里,但是还是会延续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对运河的感情,然后续写我们这一代人和大运河的故事。”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朱维达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秀洲区一写字楼内:发芽番薯 绿色风景
·区残联送服务到家 为残疾人进行残疾鉴定
·主城区四家农贸市场永久性关闭活禽交易
·女子与丈夫离婚后又同居 期间抚养费咋算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