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沈美芳 摄(本报资料图片)
“活着的世界遗产”
——穿越千年看大运河②
一条大河,兴盛了一座城。
一条大河,串联了数座城的文明。
这就是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宏大的人工运河。作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的嘉兴,凭借110公里运河河道和长虹桥、长安闸2个遗产点入选其中,嘉兴人尤感自豪。
河的故事,也是人的历史。大运河在便利交通运输、繁荣两岸商业的同时,也孕育了许多江南名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
运河水漫漫
人悠悠
江南运河一开,便利交通使嘉兴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南北通衢”要镇,王江泾、嘉兴城、长安、崇福、陡门等市镇因此而富庶。加上水系与长江、钱塘江相通后,历代开展的调控水位的各项水利工程和圩区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嘉兴农桑发展。至元代,嘉兴已是七百里江南运河间十四个驿站中苏杭漕粮的中转站。至明,嘉兴城已享“衣食海内”之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久不衰。更为珍贵的是,大运河(嘉兴段)在完成漕运的历史使命后,仍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航运通道得到不断维护,并发挥着交通运输功能。
在便利交通运输、繁荣两岸商业的同时,大运河孕育了许多江南名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运河流域,当地民居大多沿河而建,小巷小街迂回曲折,纵横错立,小桥流水、青石板路、沿河长廊……无不展现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依水而生的运河人身上带有一些特殊的烙印。运河边的老人们总是有很多语言禁忌,因为河水瞬息万变,有福利也有风险,为了图吉利,说话时尽量避免谐音灾难的词语。比如,他们从来不管船上使用的帆叫“帆”,而是叫“篷”,因为“帆”与翻船的“翻”同音;鱼吃了半边,要将另一半翻过来吃时,也不能说“翻”,而是说“转个向”、“正过来”等。
这些都是运河边老人们的特殊习惯了,如今人们已经没有那么多语言禁忌。运河水漫漫,人悠悠,千年大运河盈了又亏、亏了又盈,就在这盈亏之间,依水而生的运河人家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更迭。
运河畔
老夫妻故事说不完
王江泾镇,位于江浙两省之交,属大运河所经要冲。王江泾镇上的长虹桥横跨大运河,是浙北平原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大运河申遗成功,长虹桥也作为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果王江泾镇的地势没有下沉,如果长虹桥的桥墩还在水面,那么就能看到上面道道深浅不一的纤绳痕迹。其中有一道,或许是钱福卿留下的。
钱福卿今年74岁了,原籍江苏盛泽,自21岁来到王江泾镇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他娶了王江泾镇上土生土长的妻子周菊明,和她在大运河畔孕育了3名子女。对于王江泾段的大运河,他们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钱福卿说,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大运河上“住”了11年。“我到王江泾镇的第一份工作是农村电影放映员。一只小木船、一套放映设备和一台发电机,沿着运河到各个公社放电影,我们三四个放映员,吃在船上、睡在船上,今天船摇到哪里,就睡在哪里。”那时候,大运河一侧是用石板铺成的纤道,钱福卿可没少走这纤道。“遇到顶头风的时候,我们就要下船拉纤,如果天气不好,我们要拉上1个多小时。”那时候,水路是主要交通方式,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川流不息,当钱福卿他们的小木船经过长虹桥,即将转弯经过闻店桥的时候,他们会大声呼喊“船来啦,快让开!”以免和对面驶出的船只撞上。如今,纤道已经分裂成了多个断头路,每次散步经过曾经拉纤的地方,他总要停下来回味一番。
老伴周菊明说,她是在运河边长大的。“长虹桥下买银鱼”,当时的大运河河水又深又急,一根三四米长的竹篙戳下去看不见顶,只有水性很厉害的人才敢在水里游泳、捕鱼。当有人捕起一网银鱼上来的时候,她和小伙们会兴冲冲地跑去看热闹。再长大一点,她和小伙伴们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大运河边的纤道是她们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沿着纤道,可以一路走到嘉兴市区。姑娘们难得出趟门,兜里揣上1角钱,到北丽桥,再到人民公园,一路走走停停,中途买根油条或者买根棒冰解解馋,一来一回就是一天。
钱福卿和周菊明在大运河边住了一辈子,他们的3个子女也都在运河边长大。“女孩们大多在运河边玩一玩,男孩子就皮了,最喜欢在运河里游泳、摸鱼。”钱福卿说,儿子没多大就学会了游泳,到了夏天,家里根本呆不住,一空就往河边跑,“长虹桥10多米高,他敢从桥顶直接跳下来,在河里玩得不要太快活!”
大运河
一直在我们身边
每天晚饭过后,沿着运河边散步是钱福卿和周菊明的必修课。走过老街“一里街”、穿过闻店桥,就能看见长虹桥。两人慢悠悠地兜一个来回,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一里街”曾经是镇上最繁荣的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过时了,年轻人大多搬到了高档住宅小区,剩下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家。虽然住在这里的人不多了,但是每天来散步的人仍然很多,有的还是特地开车过来的。
在嘉兴市区,京杭大运河沿其南侧一穿而过的月河也是许多居民热衷的消遣去处。虽然,它已经不再是古时候那个官舫贾船穿梭不绝的商贸中心,但如今,俨然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海宁长安镇,因运河保护而整治干净的西街人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虹桥头,下棋的老人话题不时就跳到“长安闸是世界遗产了”;长安闸遗产展示馆内,有带着朋友来参观的,有带着孩子来避暑的,大人们聊着“世遗”的话题,孩子们看着3D运河短片……
或许,曾经的运河人家,吃、住、行都离不开大运河。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用起了自来水,搬进了大高楼,开起了小轿车,但是他们依然可以称作“运河人家”——因为他们上下班会经过大运河,清晨会在运河公园或岸边绿地晨练,傍晚会在这里散步、休闲……这种自然惬意的生活就是“运河人家”的当代写照。
大运河,一直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