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禾城正式“入梅”,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时断时续。一把雨伞、一双套鞋,沿着芦花荡南侧防洪堤,王江泾镇收藏村村干部陈引珍开始了成为“堤长”之后的首次安全巡查。
“去年‘菲特’台风的时候南岸就出现过漫堤,附近农田都受淹了,之后对这一段圩堤进行了土方加高加固,现在又到了主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更要加强。”陈引珍仔细查看着迎水侧、堤顶与背水侧是否存在裂缝、空洞、塌陷等现象,“如果发现了,就要第一时间向这段圩堤的镇级‘堤长’梁瑞文和镇政府反映,如果情况危急,还可以同时给区防办打电话。”
针对去年“菲特”特大洪涝灾害中暴露出的外围堤防防洪标准低、排涝动力不足,造成圩堤决口、漫堤以及农田内涝等现象,结合“五水共治”中“防洪水”的工作要求,秀洲区创新地方安全巡查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镇、村二级干部“堤长制”的管理办法,像陈引珍这样的“堤长”们首次登上了秀洲防汛防台的历史舞台。
“王江泾地势低洼,外围圩堤岸线长度达180多公里,防汛压力大,通过落实专人,明确巡查长度、范围和职责,实现外围防洪堤安全巡查工作‘不留死角’,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排除。”王江泾水机站工作人员朱丽娟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已落实了192位二级“堤长”,负责在责任堤段的巡堤查险,如果是交界段堤防,“堤长”的巡查范围要由堤段止点向后再延长20米,进行越界巡查,不留堤防巡查的空隙。
记者从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秀洲区二级“堤长制”的实施范围包括全区圩区外围堤防及自然圩防洪堤防,重点突出2013年“菲特”特大洪涝灾害时出现险情的堤防(包括主航道)和高速公路、铁路穿越辖区内设置的涵洞点。“村级‘堤长’主要承担本村防洪堤防安全巡查工作,镇级‘堤长’一般由镇级联村、社区干部担任,负责所联系片区内防洪堤防安全巡查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明确二级不同管理职责。”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汛期内,“堤长”们对防洪堤防的安全巡查强度须对应不同响应级别进行调整。根据《在全区推行堤防安全巡查“堤长制”管理的实施意见》,一般汛期“堤长”们每月巡查不少于2次。当全区启动应急响应时,“堤长”们每24小时巡查不得少于1次,当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时,每24小时巡查不少于2次,危险堤防段则要增加巡查次数,当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时,每24小时巡查不少于3到5次,对于存在危险的堤防则要采取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全区1843公里防洪堤防安全巡查“无缝对接”,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救援。
“下一步还将对‘堤长’信息及巡查长度和范围进行发文公告,组织各级‘堤长’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巡查业务技术水平,同步加大对堤防周边群众的宣传力度,组织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护堤、巡堤、爱堤’的行动中来。”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