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我市推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菜单 打造富有内涵的农村群众精神家园

2014年5月25日 09:05 [ ] [打印]

  在完成基本的场所建设后,如何进一步充实活动内容?这是我省继去年发出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总动员令”后始终面临的问题。记者前天从市文化局获悉,为充实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内容,按照省里相关文件要求,《2014年度嘉兴市文化文联系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菜单》(以下简称《服务菜单》)已正式发布,多达238项的服务内容将为广大农村百姓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

  据了解,与一般的文化活动场所不同,作为浙江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之一,农村文化礼堂旨在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着力打造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以及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2013年3月,全省确定首期建成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的目标。随即,我市通过逐镇逐村走访调查,摸清农村文化阵地现状和农民群众现实需求,为文化礼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经认真研究,以经济基础好、文化设施全、群众需求高为原则,我市最终确定了“2013年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110家农村文化礼堂”及“经过5年努力,在50%的行政村建起文化礼堂”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围绕打造‘农民群众精神家园和农村文化地标’的目标,我市突出设施、内容、队伍3个重点,全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32家。”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突出设施建设为先,严格场所建设标准;突出内容建设为重,彰显鲜明地方特色;突出队伍建设为基,构建长效运行机制……一年来,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在数量增长外,更不断创新方式和手段,巩固这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服务菜单》内容多达238项,其中由市文化馆、市美术馆、市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及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等社团组织提供的多达70余项。在五县(市)两区,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及非遗中心成为提供服务的“主力军”。在菜单内容上,各地除一般性的文艺辅导、专题讲座、知识培训、曲艺表演、电影放映等“文化主食”外,更结合自身实际搭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点心”,如南湖的合唱指挥与训练、秀洲的农民画展览、嘉善的田歌曲艺辅导、平湖的钹子书表演展示、海宁的皮影戏传习班等。

  据了解,在《服务菜单》发布后,我市各地农村文化礼堂可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服务内容。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将加强配送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以确保农村文化礼堂与《服务菜单》供需对接、配送有序。“为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特别建立了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服务菜单》点击量和农村百姓满意度进行动态调节,确保每一份送到农村文化礼堂的服务都是当地百姓想要看、想要听的。”该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2014年我省将新增1000家以上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建设目标的出炉,嘉兴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持续推进。届时,按照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和村情村史廊、乡风民俗廊、崇德尚贤廊、美好家园廊的“两堂四廊”建设标准,农村文化礼堂将成为优良传统道德的弘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展示地和社会文明新风的集聚地。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耿俪洳    编辑: 朱琴燕

 相关稿件
·浓浓粽香飘进文化礼堂 嘉兴市全国端午裹粽子秀洲区预选赛开赛
·宣传“五水共治”、寻找最美家庭 王店镇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精彩纷呈
·桐乡依托文化礼堂探寻产业足迹 实体经济如何深入群众接地气
·文艺节目“打包”送到百姓家门口 流动“文化礼堂”共筑和谐家园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