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水共治”的推进过程中,长效保洁一直是个无法绕开的难题。治理完污水之后,如何保证水质不走“回头路”?秀洲区不少地方以“养护合一”的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新模式交出了一份答卷。
所谓“养护合一”,指的是村里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合同要求养殖户生态养殖的同时兼顾河道保洁、河道日常巡查等责任,街道不承担任何费用,养殖户也不向街道交纳承包费。同时,为了确保养护质量,避免承包者“只养不护”,在签订合同的同时,街道会向养殖户收取5万元保证金,如果河道保洁很有成效,则年中给予一定奖励;如考核不达标需另外请人保洁,费用则从保证金中扣除。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来,它填补了一些地方因拆迁带来的沿河区域管护空白,从而有效避免了垃圾倾倒和偷砍树木等“脱管”后遗症;二来,它使有限的行政力量得以从各种微细河道的管护中解放出来,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干流治理,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大大降低了河道的保洁成本;三来,由于免除了相关承包费用,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也为那些从生猪养殖业中“转型”出来的农户提供了又一条出路,实在是一举多得。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像在新城街道九里村,4月份以来,当地治水办与村委会对相关河道进行了三四次考核,考核结果全部达标,可谓效果明显。
当然,这些还只是治水层面的利多,“养护合一”模式成功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再次提醒有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懂得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也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来化解矛盾,调动起民众的积极性。这样的话,不仅百姓能够从中受益,政府自己也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进而减少开支。否则,如果遇到个别不配合的群众,工作开展就可能受阻,而万一再闹出什么矛盾,其结果是政府心寒,百姓也一肚子怨气。
当前,嘉兴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相当多的工作都牵涉百姓、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如何合理、巧妙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所幸的是,我们看到,无论是“三改一拆”还是整治“三小车”,如今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工作未动、出路先找”,把为群众安排工作、培训技能、提供替代岗位摆在第一位,如此一来,何愁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