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来自新塍镇洛东村的金开明起了个大早,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很快收拾好了一个装有画笔、颜料的“工具箱”,上午9点,他从新塍启程,前往王店镇聚宝湾。
在聚宝湾农民广场前,20具灶台模型已经准备完毕,金开明走向代表自己编号的灶台,将创作“装备”拿出,便开始了创作。落笔之前,金开明心里已经打好了创作草稿,“我准备在灶台的左边画一朵荷花,代表和和美美;右边画一棵万年青,代表子孙万代,灶头画上的每个图案都是有讲究的。”金开明告诉记者。
今年68岁的金开明1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灶头画,凭着勤奋和毅力,金开明很快成了新塍镇远近闻名的灶头画师傅。“画灶头画是我们金家的一门祖传手艺,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父亲教我画灶头画也就是让我增加一门糊口的手艺。父亲在传授画画技术时还反复告诫我们要本分,不能向主人多要钱,因画画留在主人家吃饭也不宜吃太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灶头画创作逐渐成为一项濒临失传的艺术。金开明清楚地记得,在他年轻时,每逢过年,四里八乡前来找他画灶头画的有六七十家。而现在,虽然金师傅的画功日益精湛,但画灶头画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很多人家早已经不再用灶头,有的人家灶头上贴了瓷砖,想装饰的话贴一张广告画就可以了,现在一年到头也只能接十几次活。”
在昨天的聚宝湾农民广场上,最抢眼的莫过于来自洪合镇扇火浜的灶头画“父子兵”——张金寿和张雪昌,53岁的儿子张雪昌站在凳子上弓腰作画,78岁的父亲张金寿则在一旁不时为儿子“出谋划策”。张氏父子的灶头画绘画技术也是家传的“绝学”,“我们家从我爷爷时就开始画灶头画,我儿子的手艺还是跟他爷爷学的,现在我年龄大了,画画时手容易抖,所以更多是给儿子打下手。”张金寿说。下午3点,一座“浓妆艳抹”的灶头在张家父子的辛勤工作下呈现在人们面前。经历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作画,父子俩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欣慰。
张金寿告诉记者,自己和祖辈一样,年轻时起便以给人“打灶头”为生,画灶头画是与自己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一门手艺,而自己的儿子却早已转行做起了羊毛衫生意,但父子俩从未放下过手艺。
“灶头画必须要在灶头上作画,而现在老式的柴灶越来越少,灶头画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现在我们画灶头画的机会越来越少,参加这次比赛,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张雪昌告诉记者。
据介绍,当天的比赛中,来自桐乡的沈华良和来自海宁的董子良获得了并列第一名。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3月至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嘉兴灶头画2014年系列活动将陆续举办,除了举办灶头画比赛外,嘉兴灶头画宣传片拍摄、“炊烟的故事”微电影创作大赛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
在灶头表面画完“三星图”的底图后,张雪昌深吸一口气,用毛笔蘸上油漆,开始了灶头画创作中最关键的步骤——着色。他一面小心地描摹,一面向身边年近八旬的父亲张金寿请教绘画技法,只见寥寥几笔,3个憨态可掬的老人就活灵活现地“站”在了灶头上。
昨天上午10点,2014嘉兴市灶头画现场邀请赛在王店镇聚宝湾拉开帷幕。20位来自全市各地的灶头画传承人各施绝技,用七彩画笔扮靓灶头,让灶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又添了一批“新鲜出炉”的佳作。放眼望去,福禄寿三星、松鹤图、乌龙吐水、三打白骨精……图案一个比一个精彩,色彩也一幅赛一幅鲜艳。
画灶头画机会越来越少
希望这门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