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秀洲吹响“五水共治”集结号 > 他山之石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平湖开发区“五式”工作法助推“清三河”行动

2014年4月3日 10:35 [ ] [打印]

  本报讯昨天,记者了解到,平湖经济开发区探索创新“五式”工作法,积极开展“清三河百日会战”行动。截至目前,平湖经济开发区已清理垃圾河9条,共2.453公里,清理垃圾41吨,疏浚河道10条,共3.12公里,“清三河”行动取得良好开局。

  为了全面掌握辖区内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具体情况,今年1月,平湖经济开发区组织力量对辖区301条河道进行地毯式排摸,全面排查“三河”分布,找准污染点,控制污染源,确保不留“三河”整治死角。经排摸,当地确定上报了16条重点“三河”整治对象。同时,平湖经济开发区还建立“河道相册”,对辖区内所有河道进行拍照建档,对符合“黑、臭、垃圾河”标准的“三河”进行录像备案,并将照片、影像资料下发至各村社区,一方面督促各村社区、责任部门做好自查自纠,另一方面为今后的重点整治和整治成效提供参照。

  在地毯式排摸的基础上,平湖经济开发区推行网格式管理。“我们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网格,实现‘清三河百日会战’行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平湖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网格由“市、镇、村”三级河道共97名河长组成,对所属河道负第一责任,开发区在制定“河长”治水责任制的基础上,出台《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长制”管理考核办法》,实行河长保证金制度和奖惩制度,有效提高了“清三河”行动的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网格由开发区全体联村干部组成,把开发区的机关干部充斥到“清三河”网格中,确保一周有两天时间下村进行河道治理和督查;第三网格由开发区农技水利中心干部组成,负责全区范围内“清三河”行动的检查和指导。三级网格互相渗透,相互补充,构筑了一张紧密的工作网,覆盖全区河道。

  根据黑河、臭河、垃圾河形成的原因、问题的根源等,平湖经济开发区通过“一河一策”方式,对症下药。

  如何确保“清三河”行动有效落实?平湖经济开发区会同上级督查部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排污口封堵、河道清洁等水环境治理情况以及“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动态式督查。通过巡查、暗访、明察三合一,实行区、中心、村三级督查和动态管理制度,重点督查“三河”问题治理情况和群众反映水环境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展情况。由平湖经济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和治水办组成的一级督查组,负责对全区范围内河道整治情况进行督查,通过下村巡查暗访,对“三河”情况发现一条,登记一条,并落实跟踪督办;开发区环境整治中心作为二级督察组,负责对全区范围内“清三河”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开展限期整改;各村社区开展自查、互查建立三级督查组,负责对辖区内“三河“分布、整治进度等详细情况进行巡查跟踪。

  此外,平湖经济开发区制定实施了“清三河”行动进展通报制度,定期开展“回头看”,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清三河”进展情况。“我们严格按照平湖市‘三河’的销号标准,合格一条,上报一条,销号一条。”平湖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不达标的河道,及时向河长单位和所属村社区提出整治措施,尽早销号。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陈 新 通讯员 江 源 杨柳峰    编辑: 林越琪

 相关稿件
·助力“五水共治” 秀洲法院频“亮剑”
·秀洲新区:内外兼修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
·省政府副秘书长、环保厅厅长徐震9日作客浙江在线谈治水
·区文化馆巧打“文化牌”助推“五水共治”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