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不搬了!”曾经因为臭河念叨了几年要搬家的张建明,终于作出决定。让他改变主意的是一项“狐尾藻综合低成本生态治理技术”。“现在水清了,臭气也没了,当然不舍得搬了。”
这条名叫花家浜的断头河,在生猪养殖量较大的新丰镇很有名。由于沿河有四五十家养猪户,河水黑得像墨汁,沿河农户夏天根本不敢开窗。去年夏天,金章村来了一批科研人员,在1.2公里的河里种上了一种叫狐尾藻的植物,又对河底淤泥进行了改良。“开始大家不相信这么脏的河能治得好,可想不到现在河里居然有鱼虾,鸭子也愿意下河了!”村民说。
让村民惊叹不已的这项技术,是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引进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等3家科研机构推出的一项新技术。经过七八个月的试验,目前河水已恢复到了60厘米以上的可视度。“收割下来的草,还可以用做饲料!”已试用该技术1年多的五丰牧场老板蔡丽阳高兴地说。作为嘉兴市治水试点项目,这项新技术日前已被应用在号称“市区第一脏”的明月河的治理中。
利用声呐技术,可发现深水悬浮物、准确测量河床淤泥量的“深水X光机”;24小时不间断取样、即时获取水质成分的光谱监测仪……在南湖区,一项项新技术被不断应用于“五水共治”中。“这些新技术产生的效果,是传统治水方法所无法企及的。”南湖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像光谱仪,不仅免去了环保人员来回取水的麻烦,更能根据水质变化,第一时间抓拍周边环境,作为今后对偷排处罚的依据,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积极的示范应用意义。
南湖区是我省生猪养殖重点区,治水任务艰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首批创新型城区,南湖区有责任、更有优势,积极探索科技治水之路。”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南湖区的决策者们秉持了这样的理念。
治水是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去年,南湖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区开展了违章猪舍拆除行动,生猪存栏量一举下降了35.47%。结合南湖区水污染实际,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生产、生猪养殖、农作物种植污染的治水“菜单”。“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治水,寻找一条科研机构与政府联手治水的道路。”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秋荣表示。
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南湖区就有10个治水项目被列为科技部、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