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清明节将至,王江泾镇莲泗荡景区的生态停车场内,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大巴车和私家车十分引人注目,江浙沪一带的人们搭乘车子赶赴莲泗荡刘王庙,祭祀灭蝗猛将刘承忠。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江南水乡的庙会文化依然在继续。再过几天,还将有近200艘船驶入莲泗荡,预计届时将有数万人前来参加在3月27日举行的“流淌着的运河民俗——2014中国江南网船会”。
尽管交通工具今非昔比,船仍然是虔诚的祈福人们不愿舍弃的标志性物件。网船会其实是刘王庙庙会,因“网船”集聚莲泗荡而得了这个别名。“网船”也叫“丝网船”,这是江浙一带民间最常见的打渔船。窄窄的网船形似柳叶,船头和船尾向上微微翘起,一般每艘船都配有两支船桨。在每年除夕、清明、中秋这三个重大的节日前夕,渔民以手划或脚蹬的方式,驱使着船只向莲泗荡进发。当然,如今的网船上大多装有机器马达,虽然速度比过去快了许多,但渔民的虔诚却并没有减少一分。
网船会期间,成千上万艘渔船沿着莲泗荡北岸一字排开,数千亩宽阔的湖面被挨挨挤挤的船只簇拥得只剩下一条单行航道。不同口音的渔民怀着同样的祈福心愿,扯开各色旗幡,摆好丰盛的祭品,扶老携幼,陆续登岸。不多时,刘王庙前便是人山人海,十分壮观。渔民们向“刘猛将”献上精心准备的祭品,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据《闻川志稿》记载:“届期江浙渔船咸集荡中,数以万计,演剧献牲至二三月之交,船之集尤多,谓之网船会。”
在热闹的刘王庙庙会过后,渔民们还是习惯回到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船上,与亲友和家人小聚。虽然船上的空间很狭小,但大多数渔民还是认为在船上大宴宾朋才能尽兴。于是,有些渔民用松木板钉成“船排”,摆上丰盛的酒菜,与亲友和家人彻夜欢饮。通常每年的网船会期间,都是辛苦忙碌一年的渔民走亲访友、打听渔汛和船情的最佳时机,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增进亲友和邻里之间的感情。一般来说,这样的欢聚会延续三天到一周,期间莲泗荡成为欢乐的海洋,满载着淳朴的乡情。
昔年的网船会盛景犹如一幅水乡文化素描,定格在王江泾的历史和世世代代王江泾人的心中。难得的是,历经岁月的变迁后,网船会并没有消亡。数年前,因莲泗荡水域实行交通管制,网船会曾遭遇“有庙会无网船”的尴尬。2007年,莲泗荡网船会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王江泾镇政府着手准备材料,计划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船少人多”的窘境,区、镇二级相关部门以及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行动起来,设法做好协调工作,对驾船前去莲泗荡赶庙会的渔民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2009年,王江泾镇政府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由政府主导这场大型的民间盛会,组织举办“中国江南网船会”,打响知名度。经过几年的努力,莲泗荡渐渐恢复了过往千帆竞渡的盛况,“扎肉提香”等濒临绝迹的水上庙会技艺再度回归人们的视野。五年来,“中国江南网船会”每年都吸引省内外100多个社团组织、10多万民众驾船前来赶庙会。2011年,网船会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2013年开始,政府逐渐退出主导地位,网船会又恢复了纯民间原汁原味的水上庙会形态。我们欣喜地看到,船并没有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船文化的精髓,将伴随着网船会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本文图片由王江泾镇文化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