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7个督查组,50名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奔赴五县(市)两区,走访了4714户农民,一一清点了2205户养殖户家中的生猪存栏数,详细询问了每一个数字变化背后的动因:生猪存栏为什么少了,抑或是缘何增加了?新的一年还想养猪吗?拆掉猪棚以后新行当找到了吗?目前最忧心的是什么?在转型的过程中最希望政府提供什么帮助?……对于督查组许多人来说,第一次进棚点猪头,第一次面对面聆听养殖户的心声,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核实每一个数字。
市委、市政府为什么派这么多干部到基层核查生猪存栏数?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誓,这样的行动向基层传递了这样一种态度:嘉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必须实打实!
这是一次对我市生猪养殖存栏量的深度把脉。经过去年的努力,各地生猪养殖减量成效如何?接下来的突破口在哪?科学的决策离不开真实的数据,市领导希望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让决策更科学、服务更到位、工作更务实、落实更有力。
这是一次密切联系群众、汲取基层智慧的生动实践。
求真务实,摆正一种态度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次的督查工作,不论是村干部,还是养殖户,都实实在在领略了工作人员的“认真”。
“叔,您就这一个猪棚吗?”在南湖区凤桥镇陈留村7组,刚在猪棚数完猪的督查员潘菲一边记录,一边询问养猪户王明观。“对,就是这些了!”王明观答道。“真的没有其他了吗?”细心的小潘发现,王明观原先登记的生猪存栏量为24头,而她数了好几遍都只有9头。“10天前卖了2头母猪、12头小猪,还死了1头咧……”在王明观的解释下,小潘这才安心,并在表格上作了详细的备注。
当小潘为钻来钻去的猪数不胜数的时候,来自市环保局的督查员余鸿伟穿梭在凤桥镇永红村21组高付林家像迷宫般的猪舍中,忙得不可开交。9头母猪、半成年猪31头、23头肉猪……好不容易数完这边猪圈里的大小存栏猪,刚想松口气,带路的小组长说:“还没完咧,那边还有!”“怎么比统计报表上的数字多了呢?”余鸿伟与高付林攀谈起来。“是呀,30头小猪是出生没多久的,昨天又生了一窝。”“现在都在减量养殖了,你家有啥想法?”“这两天正为这事发愁呢!镇村干部来过好多次了,看来,这次上面动真格了,不减是不行了。”余鸿伟与农户边谈边记下他们的诉求。作为市环保局副局长,这一趟督查,他肩负的职责不仅仅是核查数据的真实与否,更想听听养殖户的真实心声,以便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谋划生猪养殖业的转型,从根子上提升养殖区域的环境质量。
3月13日到14日两天时间,7个督查组分别抽查了7个县(市、区)的14个镇28个村128个村民小组。每到一地,督查组必须摸清下列数据:村组现有多少户籍人口?养殖户有多少?原上报的生猪存栏量是多少?核实后真实数据又是多少?为什么多了或者少了?督查组每位成员随身携带3张表格——户籍名册、养殖户名册及生猪存栏量统计表,到村入户,细致入微。两天后,一份翔实的养猪存栏报告出炉:全市抽查总户数4714户,其中养殖户2205户,原存栏量86099头,现核实为75817头,差额比11.94%;对出现差额的原因,各督查组也作了情况说明,包括新生、死亡和出栏数量。
减量提质,营造一种氛围
“你们又来数猪头啦?”“上面经常来宣传,政策我们都懂!”“知道养猪不是长久之计,都盼着拆呢!”“养猪污染环境,不能再养了!”……每一次入户,都是一次无声的誓言: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必须一抓到底。养殖户们感受到了政府坚决的态度。
“猪,不减不行!”在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8组,见到督查员进村入户、为猪奔走,正在打扫包干区卫生的大妈们立刻围了上来,“养猪实在臭,猪粪排进河里,水质根本好不了。”“我早就不养猪了,现在帮忙带孙子,过着镇上人的生活!”“养猪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环境变好了,邻里间关系也更融洽……”你一言,我一语,村民们通过讲述切身的体会,表达了对生猪减量提质的支持。
在海盐县沈荡镇白洋村、新丰村和元通街道青莲寺村、兴隆村,督查组实地抽查了25个村民小组共计684家农户,核查的养猪存栏数比上月底的统计数据少了3255头,减量17.8%!比起数字,督查员显然更关心数字背后的成因。原来,海盐县今年出台了一项拆违政策,明确养殖户须缴纳40元/头的养殖保证金,如果6月底前拆棚退养,农户不仅可以拿回保证金,还能获得150元/平方米的补贴。
对于此次进户调查,督查员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生猪存栏量的增减,更重要的是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除了进一步宣传政府减猪的态度、政策,还要了解农户转型后的生活状态,聆听养殖户在转型过程中的所思所盼,检验区域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的动力机制是否可持续……督查专员姚晓明认为,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项决策好不好,必须多听听基层的建议,多听听群众的评议,同时,也多采纳基层的主意。
两天来,每一位督查员都怀着同样的目的,一家一户走访、一字一句记录。
转型升级,探索一种机制
“今年肉猪价格每斤5块5毛,往年能卖到八九块,现在养猪成本高,饲料比猪贵,行情太差了……”面对今年低迷的猪市,不少养殖户面露难色,有的已经萌生退意,开始清空猪棚,另谋出路。
在走村串户、调查摸底的过程中,督查员们发现,养猪亏损严重成了当前生猪存栏减少的重要原因。很多乡镇基层干部希望,抓紧明确相关政策,抓住猪肉行情不好的时机,一鼓作气,推进猪舍拆除工作。“一头猪亏了300元,我们都想拆,但是今年的相关政策又是如何?”这是很多养殖户的疑问。
“养猪亏损一定程度上加快生猪减量,但要预防行情转好后的反弹。”督查员沈小华在嘉善县西塘镇看到,由于行情不好,养殖户已经不再新添小猪养殖,不少人正积极出售肉猪,生猪总量呈现递减态势。
令人欣喜的是,各地都在加快探索依法拆除违章猪舍、推进生猪减量提质的机制。在海盐,全面拆除禁养区的猪棚,并进一步延伸至限养区;在海宁,养殖大户带头拆猪棚;在桐乡,生猪动态监管机制运行,排摸到位,底数清晰;在平湖,推磨转圈式的核查机制到边到户,畜牧专管员纷纷上岗……
然而,待行情转好,养猪的势头会不会卷土重来?如何建立动态的生猪存量监管机制?当前以财政补贴为激励的猪棚拆除政策如何转向依法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在管好本地养殖户的同时,如何规范并管理好外来规模养殖户?嘉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的万里征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还需破解上述种种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