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秀洲吹响“五水共治”集结号 > 基层信息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油车港:重点突出"治污水" 全镇"五水共治"在行动

2014年3月19日 10:02 [ ] [打印]

    彻底根治垃圾河、全面整治黑臭河、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近日,记者从油车港镇了解到,油车港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镇上下开展“五水共治”工作,重点突出“治污水”,打赢治水攻坚战。

  “临近年关,我们油车港镇全体机关干部都下村对全镇范围内的所有喷水织机再次进行现场核实,为污水治理工作做好前期充足的准备。”秀洲区油车港镇党委副书记蔡益宾告诉记者,通过推进落实18个项目建设,盯人盯事盯项目,确保水质监测点各类指标逐步改善,红旗塘交接断面考核合格以上,有效解决“三河”突出问题,全面完成区下达给镇的“五水共治”任务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全面排摸,该镇初步确定垃圾河、黑河、臭河共55条39.42公里,其中垃圾河37条29.8公里,黑河7条5.25公里,臭河11条4.34公里。同时通过推进“河长制”的落实,有效实现“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机制,综合运用疏浚清淤、生态修复、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确保按期实现治理目标。

  油车港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河道“四清两绿”(清底泥、清河面漂浮物、清水中障碍物、清河岸河坡垃圾、绿化河坡和河面),2014年年底前消灭垃圾河。同时,加强源头控制,加大河岸堆积、抛撒垃圾的清理及乱搭建的整治力度,实施河岸河坡绿化和河面水生植物栽植。

  与此同时,实施水利建设“活水”工程,流水不腐。突出重点区域,开展小河小浜和大河支流的清淤疏浚工作,提高清淤除污成效。狠抓岸上治污,查封排污口。积极推广生态浮岛等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2014年将完成黑河、臭河整治任务的50%以上。

  “以前我们村里的河道环境很差,后来河面保洁和岸上保洁统一起来以后,环境逐步提升,以前全镇16个村每次检查都是倒数几名,现在名次保持在前五名内。”油车港镇胜丰村党总支书记倪根荣说,按照农村“四位一体”长效保洁管理模式,由专人统一负责两项保洁任务,把“清河面”和“清河岸”统筹起来,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避免过去河面和河岸之间的交叉污染,而且保洁效果好、效率高。

  据介绍,油车港镇喷水织机散户较多,全镇16个村,其中喷水织机散户分布在13个村,造成严重污染。“加快喷水织机行业‘控新治旧’的步伐,全面强化源头管理,积极推动整治工作,淘汰无条件纳管的喷水织机,实施喷水织机二期污水管网延伸工程,推进污水处理站扩容和提标改造,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置,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100%。”蔡益宾告诉记者。

  记者从油车港镇治水办了解到,油车港镇将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完成栖真集镇部分污水管网建设。同时,强化管网运营管理,做好检测及清淤维护工作。加快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管网“最后一米”改造步伐,提高管网覆盖区应纳尽纳水平,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与此同时,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统一部署、全面覆盖”的原则,进行澄溪集镇生活污水纳管排放,对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农村区域,推广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污水处理设施。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见习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孟春芳    编辑: 林越琪

 相关稿件
·党员干部带头 群众积极参与 王店镇十大专项行动推进“五水共治”
·因地制宜防洪除涝 王江泾镇多措并举挥出“五水共治”重拳
·保供水抓节水全力以赴 秀洲区全力推进“五水共治”综述之三
·排涝水防洪水不遗余力 秀洲区全力推进“五水共治”综述之二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