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屋顶建起发电站 用电、省钱两不误

2014年3月14日 08:21 [ ] [打印]

  屋顶建起微型“发电站”,发的电除了用户自家用以外,剩余的电力还可以并网销售……这听起来有些“科幻”的一幕在嘉兴早已成为现实。光伏如何改变生活?光伏能够给用户带来哪些利好?让我们跟随户用光伏发电项目的发展历程来感受绿色能源的昨天、今天、明天。

  因光伏改变的生活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新塍镇沙家浜社区,社区里一幢幢“高端大气”的联排房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村民房屋楼顶的那一块块光伏组件。

  住在小区23号楼的王阿玉和老伴是几年前跟随儿子迁入沙家浜社区的新居的,然而住上新房的同时,“心病”也随之而来。“新房子上下三层,每一层都要装空调、电扇、吊灯,电费马上就升上去了,我们都是从点煤油灯那个年代过来的,看到这么大的用电量,心里头总是说不出的不安。”王阿玉表示。

  王阿玉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自己的儿子在镇上的一家工厂上班,孙子今年刚满16岁,一家五口的支出都要靠儿子一人来承担。因此,王阿玉一直认为添置家电会给儿子带来更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儿子认为,既然搬进了新家,就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生活。

  王阿玉对用电的态度在去年9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沙家浜社区被确定为全市首个光伏分布式发电示范小区,王阿玉家的楼顶也建起了微型“发电站”。

  据介绍,王阿玉家的屋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2.04千瓦,按照嘉兴的光照条件,预计年发电量2000千瓦时左右。屋顶光伏电站的组成包括支架、组件、逆变器、光伏并网箱等,家庭光伏发电设备投资约2万元。作为试点项目,用户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政府资金补助。

  在儿子的解释下,68岁的王阿玉终于明白了自家楼顶的一块块“黑板”是起什么作用的,两代人的用电观念差异也就此消除。

  现在走进王阿玉的家,热水器、油烟机、空调等城市居民家里常用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这个屋子太大,前几天我给老伴买了一台吸尘器,这样打扫起来比较省力,总之现在用起电来踏实多了!”王阿玉向记者表示。

  为户用光伏发电项目

  算笔账

  “我家楼顶的项目是去年10月底并网发电的,到现在是4个多月,累计发电1400千瓦时。有一天天气比较好,一天就发电30千瓦时!”家住香缇世家的户用光伏发电项目用户麻建美谈及自家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时,显得十分兴奋。

  去年年底,麻建美从嘉兴供电公司财务部领到了145.74元的居民家庭光伏发电上网电费。这是他安装光伏发电项目以来的第一笔收益。

  据介绍,去年10月,麻建美家屋顶上的25块太阳能电池板正式发电,在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开设的“绿色通道”及全程服务帮助下,麻建美当天顺利成为嘉兴市本级居民申请光伏电站实现并网的第一人。

  户用光伏发电项目是否可以收回成本?麻建美显得信心满满,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在安装光伏项目时总投入约7万元,总装机量为6千瓦,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消纳模式,年发电量在6000千瓦时以上,加上政府补贴,预计8年即可收回成本。

  “电站的设计使用年限是25年,也就是说,剩下的17年都可以说是免费用电的阶段,不仅可以节省电费开支,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环境保护做出一点贡献。”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曹起铭 通讯员 邵坚 徐凯平    编辑: 沈鑫

 相关稿件
·嘉兴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摘全省“双冠” 计划完成总装机量406兆瓦
·统一屋顶资源 统一运维管理 秀洲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模式
·嘉兴市开出全省首张工矿企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发票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