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实施“一河一策” 整治印染行业 洪合镇全民参与绘“五水共治”蓝图

2014年1月30日 09:03 [ ] [打印]

    2014年完成垃圾河清理56.96公里,黑、臭河21.6公里,2014年至2016年新建排涝泵站4座,保洁河道165.22公里,清淤河道31公里……为了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洪合镇专门制定了“五水共治”三年行动项目表,在这个项目表上,清楚明白地列出了洪合镇2014年至2016年将要完成的水环境整治任务。

  “只要是老百姓反映有问题的河流,我们全部纳入‘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的名单中。”洪合镇副镇长李彦翔告诉记者,通过发动群众,洪合镇各村初步摸排上报“三河”名单后,镇环保中队以及水机站的工作人员再进行现场核实,目前已对全镇所有河道进行了全面排摸。初步确定“三河”75条共计100公里,其中“垃圾河”56.96公里,黑、臭河43.2公里。

  由于摸排出的“三河”数量比较多,难度相对较大,为了对“三河”进行有效治理,2014年洪合镇将对“三河”进行项目化治理,将治理细化到河道,并且按照不同问题划分时间点,保证措施到位。

  位于洪合镇良三村的二里桥浜是这次摸排出的一条需要整治的“垃圾河”。全长1500米的二里桥浜整体情况尚好,但是河道内有较多的陈年垃圾,影响了河道美观。近两年来,河床逐渐抬高,水流速度也逐渐减慢。针对这一情况,洪合镇制定了河道清淤和封堵排污口的治理措施,拓宽河道,加快水流速度,清除沉淀的淤泥,同时防止沿线将生活污水排入河道。

  “洪合将实行‘一河一策’的措施,通过对每条河道进行现场考察,确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并且由镇领导班子带头担任河长。”李彦翔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洪合镇按照时间计划表,定期对“三河”的治理情况进行通报,督促“三河”治理项目工程落实到位。

  针对洪合毛衫产业特点及对印染行业整治的要求,2013年洪合镇关停了10家印染企业,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污水的排放量明显减少。接下来,洪合镇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快对印染行业的兼并重组的步伐,将印染企业全部集中在印染集聚区内,确保污水全入网,并且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日常的环保监测。

  据洪合镇副镇长毛银桥介绍,洪合镇地势相对较高,但由于当前秀洲区北片乡镇的圩区工程都已建设,造成洪合镇的防洪排涝压力仍然较大。洪合镇在解决“防洪水”、“排涝水”的同时,还要做好“保供水”、“抓节水”。2014年,洪合镇将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建设,新建渠道15.16公里,新建灌溉泵站16座,新建排涝泵站4座。同时通过项目申请将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68亩,启动总投资2700万元的中小河流整治濮院港莲花桥段工程。在“保供水”方面,已委托经营管理,但由于一级管网进线只有一条,老镇区及部分村的管网出现老化。2014年主要建设万国路至环东路的一级管网,加大镇区、大桥村、凤桥村和锦福村的改造工程。

  除了全面开展“五水共治”各项工作,洪合镇的水环境要得到改善和保持,还需要做好日常的长效保洁工作。洪合镇将动员全社会力量,组织百姓、企业家一起商量河道整治的办法,让全民参与到“五水共治”的工作中来。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见习记者 祁晨婷 通讯员 李彦翔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重点突出“治污水” 打赢治水攻坚战 油车港镇“五水共治”在行动
·党员干部带头 群众积极参与 王店镇十大专项行动推进“五水共治”
·因地制宜防洪除涝 王江泾镇多措并举挥出“五水共治”重拳
·保供水抓节水全力以赴 秀洲区全力推进“五水共治”综述之三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