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7月起,全国各地出现了甲巯咪唑“药荒”,有的地方甚至全城“一盒难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日前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甲巯咪唑市场供应情况:北京燕京药业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可直接订货,31个省会城市零售布点已经到位,患者可及时买到药品。据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介绍,针对甲巯咪唑短缺问题,工信部和北京市经信委安排了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改和生产。同时,工信部、卫计委、发改委、药监局四部门正协力建立保障药品供应的长效机制。
甲巯咪唑是一种抗甲状腺药物,既是特效药,也是廉价药,每瓶(100片)最高零售价只有4.9元,最低中标价仅为1.48元。因为价格低廉,药企不仅无利可图,反倒“生产一瓶赔一瓶”,所以都放弃生产,致使医院进不到货,市场上买不到药,无数甲亢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
类似的尴尬近年来相当常见。比如几年前有一条曾引起轰动的新闻:上海一名六岁的孩子因为缺药而命悬一线,所缺的“救命药”不过是一种曾普遍应用于临床、每支只有2元钱的特效药——复方新诺明。可是病人家属、医生四处寻找都买不到,最后还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在外地一家药店里找到了它。再比如,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因所有心脏手术患者必须在术后使用这种药,且无其他药品可替代,各地医院一度面临停做心脏外科手术的局面。据悉,目前有16种小品种廉价特效药出现“药荒”问题,而原因基本上相同——药价低廉导致药企不愿生产。
药企当然不会做亏本买卖,我们不能指望市场化企业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经济”,市场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市场解决不了的,就需要政府及时补位,弥补市场的不足。既然廉价特效药不可或缺,却又无法靠市场机制生存,政府就应该挺身而出、有所作为,挽救廉价“救命药”的命运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
为解决甲巯咪唑“药荒”问题,有关部门以财政补贴支持药企生产,既让生产企业有钱可赚,又保证了药品价格低廉,不失为挽救廉价“救命药”的有效方式,凸显了政府的责任担当。这种方式还可推广到其他廉价特效药的生产上,以尽快“建立保障药品供应的长效机制”。应该认识到,廉价“救命药”一般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既然是基本药物,那么保证廉价“救命药”的市场供应,就是政府分内之责。据悉,目前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正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选择一些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企业定点生产,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让廉价“救命药”重回市场,其意义不仅在于“救命”,而且能有效遏制药价虚高问题。这些年来药价之所以越“降”越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企热衷于生产替代药品,以规避政府确定的药品“降价圈”,替代药品的疗效可能不及原来的药品,药价却涨了好几倍。让廉价“救命药”重回市场,可以让那些高价替代药品在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进而拉低总体药价,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