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浙江先行!”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到“三位一体”高校招生;从公办学校零择校到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过去的一年,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声里,浙江教育始终走在最前面!
2013年,浙江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全省实行“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增至22所;中职课程新教材专业覆盖率达到70%以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选课走班成为新一种教学模式;建立并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
改革只有进行时。去年浙江教育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试水第一步。而2014年无疑是浙江教育的改革年。深化改革,将成为今年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1月21日召开的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第一年,全省教育系统应以更积极更主动的精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月15日,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考改革将在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率先开展试点。“我们争取做试点。”刘希平表示,他认为浙江高中深化改革已经多年,有这个条件。
改革一:高考招生改革或减少必考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起作用
1月20日,浙江省考试院公布2014年“三位一体”招生高校又新增13所,浙江考生在高考选拔中将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今年我们将推出全面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刘希平说。主要的方向是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实行多次考试,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压力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给高校更多的考试科目设置权和选择学生的权力。此外,刘希平强调:“考生要认真对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浙江今后要像高考一样管理学业水平考试。”
据悉,初步方案已于年前形成,在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起到一定的选拔作用。方案教育厅还要多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后,求得社会最大共识和支持,择日发布。
改革二:选择性课程教育延伸至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
去年浙江省试点4所高中,推行高中“必修课走班制”,即打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允许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学习。目前,全省高中选修课已经开展走班教学,而必修课也紧跟步伐。
我省还大胆改革高中评价制度,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定学生同一门必修科目可以考两次,选最好的成绩录入。
今年我省将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抓好普通高中学科培育基地和特色示范学校建设,积极倡导实施必修课走班,把选择性课程改革教育思想向医务教育渗透,延伸至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
此外,我省将推动中职学校和高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及学分制改革,完善学生转专业制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和机会。
改革三:鼓励骨干教师向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流动
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县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教育交流制度,继嘉善之后,目前已有22个县(市、区)建立并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秋季,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将会全面建立起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重点加大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交流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素质师资向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改革四:简政放权高校建立服务大厅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面对当下教育的实际情况,省教育厅表示,将继续实施好简政放权,维护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以制订学校章程为切入点,促进高校以及各类学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高校全面推行建立办事服务大厅,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现阶段的教育,不是数量问题时质量问题。”刘希平说。通过鼓励投资、购买服务等,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又特色、高质量的私立学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选择需要。
为探索社会化评估监测教育的有效形式,我省计划依托第三方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发展跟踪评价等评估监测活动,引导教育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改革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对外开放满足群众诉求
因浙江省经济的发展,部分人群对国际优质教育有了诉求,我省的教育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方法,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改造、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2014年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这方面浙江教育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提出深入做好有计划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各类合作项目,重点抓好面向国际化人才培训的专业、课程及课程群建设;积极拓展渠道,为广大教师创造参与国际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规范学生出国游学的组织管理,把“千校结好”活动的重点转到实质性交流上来;用好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着力提高学历生比重;跟踪研究,努力提高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