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这个时候,便是不少村里人忙着打年糕的时节了,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似乎所做的所有准备都能被附上各种美好的寓意。打年糕也不例外,年糕即是“年高”。打了年糕就能年年高升、年年丰收,那是人们对来年的期翼。
记忆里饱含着“年味”的年糕总是最好吃的,热热的,糯糯的,沾点白糖就迫不及待的塞进嘴里,边吃边还得哈着气,在吃饱以前定是管不住嘴的。一整个年里都少不了它,平日可以用来炒着吃,加点白菜、肉丝那就是饱腹的主食,小年时晚上肚子饿了,就把它放在火炉上烤,直烤得表皮金黄,外脆里软,蘸上点糖或是抹点豆瓣酱、豆腐乳,就又变成一道不错的点心。除夕的菜单里是一定得有道年糕的,又香又软的滋味,就感觉真的是在过年了。
年糕好吃,制作起来却不易,至少最传统的打年糕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太干的动了,要“打”的好,更要“打”的巧,握锤的动作也有讲究,村里的打年糕师傅没有四、五十岁是无法“独挡一面”的。在秀洲区王店镇,传统的打年糕有自己的一整套工具,包括大木槌、石臼、蒸桶等,具体有八个步骤,分别为淘米、轧粉、搂粉、上蒸、出蒸、打年糕、切年糕、点痣等,从淘米开始,每一步都得万分讲究,首先米在洗之前是要用水浸上6到7分钟的,之后才能去洗干净。然后轧粉要轧得细,搂粉一定要搂均匀,太干太湿都要影响年糕的质量。上蒸时需要要边蒸边把粉一层一层的撒下去。而打年糕这道工序则要有三个人来完成,两人抡木槌,一人负责往石臼里撒水,三人之间要讲究配合,力度均匀,还要打的有节奏感,连抡锤的高度都有讲究。打年糕完成后再经过切年糕,点红痣,待8道工序圆圆满满的完成了,一块块韧而香的年糕才算制作完成。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在农村较少能看见抡着木槌打制年糕的身影了,有一些农户在自家建起了年糕作坊,村民就可以带着大米、糯米来加工制作成年糕了,与一些市面上销售的年糕不同,这类年糕虽不算纯手工打制,但也仅在少数几个制作阶段借助机器的力量,为的是节省劳动力,同时也增大制作量。王店镇镇中村蔡水潮家的年糕作坊就是这个行当里的“佼佼者”。一到过年这家年糕作坊就热闹非凡,“粉打得细,水放得准,每天都得排长队。”不少村民都夸他家做的年糕好吃。“来我们这的人很多,全国各地得都有,都是口口相传觉得好吃就来了,最多一个月里来了6000多个人呢!”说起自家的好生意,蔡水潮显得很高兴,他说自己做年糕也有27年了,每年只在年前营业一个月,赚得不多也不少,重要的是受乡亲欢迎,就是个好营生。话语间,两名村民抬着刚打完得一筐年糕出门去。周围热热乎乎的年糕,热热闹闹的人,左邻右舍谈笑风生,年还未到,年味却也就这么出来了。
在王店,要想吃到最地道的手工年糕,不妨抱上些大米糯米,去寻访那些深藏不露,只有当地村民才熟知的年糕作坊,做上几斤就可以带回家吃上好久。或者去建林村聚宝湾这样的农家乐里,街头巷尾的小吃店里点上一盆最家常的炒年糕,就都能找回记忆里最地道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