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一拆”是抓环境、抓发展、抓民生的有效结合点,去年以来,秀洲区注重“拆、改、用”相结合,通过“三改一拆”工作有效推动了城镇有机更新的进程,农村环境日益改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
如何保证拆出效果,提升“三改一拆”科学化水平?如何将“三改一拆”工作推向纵深,促进城镇有机更新……在今年“两会”期间,围绕“三改一拆”、城镇有机更新等热点话题,秀洲区广大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因势利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区人大代表郁美玲表示,“三改一拆”是城镇有机更新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区按照“禁养区全拆、限养区全管”要求,推进畜禽养殖棚舍的拆除与改建。以她所在的王江泾镇太平桥村为例,该村坐落于划定的禁养区内,鸭棚、猪舍基数较大。在2013年里共计拆除猪舍15家,面积达3400余平方米,拆除鸭棚5家,面积达18700余平方米,全村所有的鸭棚、猪舍拆除完毕,土地也已完成复耕。
除加大拆除力度外,更需要因势利导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如何保证拆掉的畜禽养殖棚舍不再重新建起来,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应当鼓励原来的畜禽养殖户转产转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高养殖成本,让散户、小规模养殖户自行退出。”郁美玲说。此外,她建议要继续细化“两网化”防违控违机制,确保长效管理成效。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三改一拆’并不一定是拆旧换新,我们要注重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尊重原貌。”区政协委员黄水林说,秀洲区文化底蕴深厚,除经过维修整治的村落、街区、单体建筑之外,不少民居类建筑和近现代工业建筑也符合“三改一拆”的条件。但是,这些建筑有些恰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对此,黄水林建议,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分布集中的古镇、街区、村落,除了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外,以此次“三改一拆”行动为契机,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恢复原有格局及环境风貌,凸显古镇、街区、村落的历史肌理,提升整体品位。“很多城市都是千城一面,这样的城市就没有凝重感。”黄水林认为,要借助这一机会,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
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三改一拆’工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依靠群众、依靠村民。”区人大代表陈引珍说,王江泾镇收藏村正在积极向中心镇靠拢,“三改一拆”工作是城镇有机更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2013年,收藏村共拆除3户鸭棚,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拆除猪舍1座,面积200余平方米,鸭棚、猪舍被拆除后,土地全部种上了蔬菜。
“去年开始的畜禽养殖棚舍拆除,让村民们看到了河流水质的改善,感受到了环境的提升,在推动‘三改一拆’工作中,我们充分依靠了群众的力量,让村民们成为监督的主体。”陈引珍介绍,要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三改一拆”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才能防止鸭棚、猪舍拆除后又重建的现象,保证“三改一拆”工作的成效。
“三改一拆”
与城镇有机更新协同推进
“‘三改一拆’工作提升了城镇品位,也拓展了城镇有机更新的发展空间。”区政协委员王玲艳告诉记者,通过“三改一拆”工作,王店镇已完成梅溪桥地块的更新建设、大井弄等区块的城中村拆迁以及奥华电气、家电创业中心等两家单位主体建筑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城市面貌。此外,嘉海公路两边沿线企业的改造和整治,也推动了该地块的“二次开发”,为城镇有机更新提供发展平台。
“因为城镇有机更新涵盖了城镇形态、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公用设施以及城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更新,所以必须围绕产城布局,明确城镇有机更新的重点方向和地块,让‘三改一拆’工作更有针对性,拆改出实效。”王玲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