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公租房,至少需要提供7个证件,等待90天——新华社记者在广东佛山、东莞等地采访时发现,繁琐耗时的行政审批流程,令大量公租房的需求者只能望洋兴叹。与此同时,公租房入住率低,几乎成了“空租房”。
去年8月公布的一份审计结果显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低,广东等4个省共有5万套保障房空置。本该一房难求的保障房缘何遇冷,漫长而繁琐的审批手续就是重要原因之一。需要证件一堆,至少等上三个月,让申请者不得不慨叹“想说爱你不容易”。在租金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更多人宁愿选择手续更简单、随时可入住的农民自建房。
公租房成“空租房”,保障房上演“空城计”,有悖制度初衷,需要反思和改进。对此,佛山住建局有关人士也坦言,“三审三公示”的流程有巨大的压缩空间,比如公示可以合并,信息共享。的确,在信息化时代,相关职能部门完全可以做到联网审批,不用申请者来回奔波开证明,同时,诸如“30个工作日入户调查,15个工作日进行复审”,对于望眼欲穿的申请者来说太过漫长。
相比形式上的拖沓,公租房成“空租房”背后的权力傲慢与偏见更值得反思。一方面,一些部门没有把公租房看做政府应该提供、群众有权享有的公共品,而是视为对老百姓的赏赐,以施舍者的角色自居。因此,在审批程序设计上,更多地考虑自己方便不方便,却较少顾及群众满意不满意,从而设置了苛刻的门槛和繁琐的流程。另一方面,“重建设、轻分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只顾着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却没有把群众早日入住放在心上,“建了就能交差,住不住没事,申请需要耐心,嫌麻烦别来”便是傲慢的潜台词。
住房是人的基本需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实现“住有所居”,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何况,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从房地产经济中受益,同时也推动了房价高企,让相当一部分人买不起房。对于这一群体,政府有义务提供物美价廉的保障性住房,间接给予补偿。
为公租房成“空租房”的尴尬纠偏,不只是需要合并一两个流程,缩减三五个工作日,有关部门应该重新审视保障房的政策设计,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完善制度上入手保证政策善意不跑偏。首先,申请公租房时的种种“疑难杂证”有待商榷,比如计生证,与申请公租房有什么关系呢?其次,有必要将公租房等保障房入住率纳入考核体系,从而倒逼各地简政提速,在确保公平公正分配的前提下,让保障房真正起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