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随着秀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进入秀洲区务工和经商的新居民数量迅速增加。截至去年6月,秀洲区注册登记的新居民数量达24.4万人,接近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二。新居民不断涌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也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新居民子女的读书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在2012年秀洲区经济发展重点课题——《关于秀洲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研与思考》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缓解这一问题提出了客观的对策和建议。
“抽丝剥茧”分析现状和问题
在调研课题中,调研组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结合翔实的数据“抽丝剥茧”,详细分析了新居民子女接受教育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秀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各种途径有效缓解新居民子女入学难问题。
据调研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秀洲区采取的是加强引导,加大公办学校吸纳力度;加强扶持,发展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并加强资助,推进新居民子女学校助学方式满足新居民子女的入学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在秀洲区接受义务教育的新居民子女共有19924人,其中小学段15825人,初中段4099人。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秀洲区已在7个镇、街道各建了一所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同时出台了《嘉兴市秀洲区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和管理办法》,明确办学要求,规范办学行为。
然而,“有书读”和“读好书”是两个概念。调查资料分析指出,秀洲区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为新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居民不断涌入秀洲区,随迁子女人数也大量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居民家长开始重视子女教育问题,他们已不再满足让孩子在条件相对薄弱的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就读,而要求和本地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其具体表现为希望子女在各地公办学校就读。
一方面,秀洲区的纺织、小家电、毛衫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普通劳动力,客观上造成新居民及其子女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嘉兴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步伐的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力度加大,中心城区的“挤出效应”将加剧新居民子女入学难,这些矛盾亟待得到解决。
想方设法
有序解决新居民子女读书难题
“这些年,秀洲区在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难题。”据区教文体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秀洲区目前正在探索推进各项措施,引导新居民及其子女有序流动,将新居民子女入学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
从今年秋季学年开始,秀洲区在王江泾镇的学校试点推行“积分制”。区新居民事务局、区教文体局等相关单位根据新居民文化程度高低、所从事职业是否符合秀洲区产业政策、对地方贡献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分,按照积分的高低排行来确定新居民子女入读当地政府公办学校、入读公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或是入读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
对于在秀洲区工作生活的高技能、高学历新居民,秀洲区逐步建立“助推制”,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可优先安排其子女入学,例如高端引进人才、规模企业技术骨干或对地方经济贡献较大的企业经营者等。
业内人士指出,要从根本上破解新居民子女教育难题,还是要从秀洲区经济转型方面入手。以“退低进高”、“退二进三”为导向,推进低端产业“关、停、转、并”,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将大量依靠普通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节约型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控制新居民数量。
对于已经在秀洲区接受义务教育的新居民子女,秀洲区相关部门也在尽可能地促进教育公平。从2009年开始,秀洲区推行“联校指导员”制度,让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结对,由公办学校的老师深入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同时,为新居民子女学校老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的机会,并开展“图书漂流”等活动,让新居民子女享受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