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菲特”台风,令我市的应急救灾能力、干部作风建设接受了一次集中考验,也将防洪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问题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今,洪水虽已退去,但无论是站在灾后重建的角度,还是着眼提高未来的抗灾能力,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并做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涉及民生福祉,事关大局。因此这些年,历届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先后斥巨资实施启动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新一轮圩区工程建设等项目,其中不少水利设施在此次台风暴雨灾害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南排工程为例,虽然受到天文大潮影响,但自10月6日开始预排至10日上午8时,南排工程各枢纽泵闸还是累计排放了相当于47个南湖水量的涝水,使得嘉兴水位下降了0.14米。可以说,如果不是“99630”后大兴水利,这次损失将更加惨重。
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具体繁复、周期长、见效慢,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抓好了,“工程”就能变成“功臣”,“湿绩”亦可化为“实绩”,而且是赢得民心的最大政绩。为此,要及时总结此次抗洪抢险救灾的经验教训,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大兴水利,一方面,要科学编制综合防洪体系规划,正确处理防洪与社会、环境、经济、资源的协调关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花大力气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悉心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擅自占用河道等违法行为。同时,注意把防洪水利与治水、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大治水和环境整治力度,并以此为突破口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一场灾害就是一面镜子,它既照出了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的高昂斗志,也让我们看清了存在的不足。嘉兴作为鱼米之乡、农业大市,促进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防洪防汛能力的工作一刻也不容松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才能使“到城市来看海”的场景永远不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的城市也才能自信而坚强地迎接下一次灾害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