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的污水管道施工现场。■摄影 记者 闻人达 通讯员 沈 鑫
【治水一线】“我们门口以前有条臭水沟,不管是洗菜、洗衣服还是洗澡的污水,都是直接倒在里面的。现在家里的污水都是通过下水道排放,我们再也不用天天闻臭气了。”来自云南的新居民余泽敏在市区一工地做建筑工人,来到嘉兴三四年时间,他和家人一直租住在王江泾镇收藏村。提到村里环境卫生的变化,余泽敏说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就在距离余泽敏租房不远的河道边,一片绿地格外与众不同。走近后记者看到,在绿树和灌木中间,有大小不一的7个窨井盖,一阵阵规律的电机声音,不断地从盖子下传了上来。“这就是地埋式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它采用的是微动力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农民和租户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它的处理后,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可以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在王江泾镇爱卫办副主任孙琪的指点下,记者看到,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再排入河道时,确实变得清亮了许多,水质明显好转。
孙琪告诉记者,收藏村因地处市区和王江泾镇交界处,生活和交通较为便利,所以村里集聚了大量的新居民。“新居民有6000人左右,本地居民约350人。”大量的居民在给村庄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环境卫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孙琪说,由于农村的生活配套设施有点跟不上,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收藏村的几条河道一度成为居民排放污水的下水沟,生活环境不太好。
从去年10月开始,根据收藏村的实际情况,王江泾镇在该村兴建了两套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分别安装在村子的长浜、化龙桥两个区域,配套的管网工程,也将每家每户的污水池连接了进来。“每套设备的污水处理量达每天300吨。”孙琪说,“如果按每户人家一天产生污水400公斤计算,每套设备一天则可处理1500多户居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了,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自然好了。”
【延伸阅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市、区治水大会召开以来,秀洲区通过提升村庄整治水平、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和提升水质,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治水工作开展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全区共建成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池4675个、标准化无害化处理窖5077个。截至目前,在69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全区共完成20225户,占全区总户数的27.3%,建成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00立方米。除收藏村地埋式微动力污水处理模式外,在王江泾镇宇四浜村,正式投运全省最大的农村生活污水减排工程,每天可收集周边1万人的生活污水。今年,秀洲区还计划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池5050个,农村化粪池3017个,公厕90座。
秀洲区还全面建成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处理系统,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运行机制。全区114个行政村,1142名保洁人员从事全区范围内的农村环境长效保洁,通过5个镇的垃圾压缩站压缩后,每天约330吨垃圾送往步云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上,各镇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聘请保洁公司实施保洁和组建保洁站模式实施保洁两种模式,基本形成块状负责制的综合保洁工作体制,有力地保障了河道的清洁卫生。
【代表委员点评】
秀洲区政协委员 钱凤祥
农村生活污水和环境卫生的整治,面广、量大、涉及的居民众多,在提升全区水环境质量和环境卫生状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由于基础设施的缺乏、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农村生活污水和环境卫生在整治难度上又相对比较大。通过专项行动的方式,集中兴建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利于改变农村居民一直以来污水直排河道的生活方式。而通过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则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持续向好。接下来,我们还应重视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组织广大农村居民共同参与,着力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