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嘉兴首本记录公众参与环保过程的《为母疗伤——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纪事》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作者万加华为一名普通的民间环保志愿者,书中记录了他近3年来参与环境保护、治水的各种活动,抒发了其对水环境被污染的切肤之痛、对环境治理的热切之心、对美丽嘉兴的真诚期盼。值此全市治水攻坚战打响一周年到来之际,翻阅此书,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嫌母丑。”本书命名“为母疗伤”大抵也取义于此,从中足见一位市民对于家乡环境的赤诚之心。其实,如今关心嘉兴环保事业、水环境治理的市民,又何止万加华一人?
近年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我市环境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一会三团一中心”(环保联合会、市民检查团、专家服务团、绿色宣讲团和环境权益维护中心)的相继建立,普通市民也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中来。他们中,有像许兆祥和姜永勤这样的“环保夫妇”,还有环境学副教授翟志才等“专业人士”,如今,更有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身影出现在各种环保场合。应该说,民间环保力量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治水动力。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碧水蓝天、美丽嘉兴梦想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民众的参与意识正在觉醒、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也与日俱增。曾几何时,记者听到不少抱怨:环境保护总是舆论关心的人多,实际参与行动的人少。但万加华们的出现无疑表明,那种“动口不动手”的“嘴上环保时代”正在成为明日黄花。
其实,谁都不是天生的“环保专家”,就连万加华也曾有过“对于环境污染只是偶尔发些牢骚,想当然地认为那是环保局的事”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迈出从“动口”到“动手”的第一步。事实上,民间的环保联合会之所以能有如今的成绩,不仅参与项目的审批及对企业的检查,还参与对违法企业的处罚评审,甚至参与到对市环保局县处级领导的考评,进而发展成公众参与环保的“嘉兴模式”,莫不是一个个普通市民参与并努力的结果。
“为母疗伤”,赤子情怀。我们相信,《为母疗伤》的出版将能够感染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而像万加华这样的普通市民不正是推动环保事业前行的最可靠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