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国际问题专家:高层磋商将成中欧沟通新模式

2013年8月6日 16:16 [ ] [打印]

   经过中欧双方艰苦、细致的谈判,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得到了28个欧盟成员国一致支持的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协议,将于8月6日起实施。该价格承诺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使中国光伏产品在双方协商达成的贸易安排下,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认为,这次光伏的争端解决可以说是一个尝试,以后这种技术层面的谈判加上高层之间的磋商将会成为中欧之间沟通的新模式。

  崔洪建向中国日报网阐述了如下观点:

  光伏的争端能够这么快的解决,首先是双方利益攸关,中欧双方处在一个产业链上,只是分工不一样。在欧盟内部也有两种声音,欧委会必然不能只听一种声音。其次,双方在沟通方面展现了更多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欧盟和中国的高层有沟通,这次光伏的争端解决可以说是一个尝试,以后这种技术层面的谈判加上高层之间的磋商将会成为中欧之间沟通的新模式。目前看来这种模式在双方中间是有效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这种新的模式指明了方向。最后,欧盟内部有分歧,欧委会最终还是需要成员国支持的。

  光伏争端的解决对于中欧双方都有好处。德古赫特说的很清楚,一方面要确保欧盟产业的安全,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让成本上升太快。对于中国来讲,一方面为有实力的光伏企业维护了权益,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之前因为快速发展而产能过剩的行业来讲提供了提升换代改革自己的机会,起到了倒逼效应,可以使得一些有实力、有核心技术的光伏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而不仅仅是靠低价竞争。

  对于中欧未来的摩擦,中欧双边贸易量这么大,以后的摩擦不仅仅是贸易方面的,还会有产业上的摩擦。中欧贸易摩擦将不再是单纯的价格、关税方面的争端,正在向产业方向发展,以后中欧贸易摩擦将是常态化,贸易摩擦本身将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比如,电信行业,欧盟对中国产品发起了调查。中国的高端机床现在开始出口欧洲,以后也很可能面临摩擦。有摩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协商机制,光伏争端中所展现的这种谈判机制以后可能升级,就是把技术层面的谈判和高层的磋商结合起来。

  中国市场对于欧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光伏争端中,我们可以看到支持欧委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的,大部分是和中国有贸易逆差的;而反对的国家基本是和中国有贸易顺差的,比如德国,不仅仅是欧盟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常年对中国有大量顺差,再比如英国虽然货物贸易对中国是逆差但是服务贸易对中国有绝对的顺差。这就说明他们相对中国有竞争优势,所以还是看重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的,中国首先是人口多,其次是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在不断提高。对于目前对中国有竞争优势的这些国家来讲不会为了光伏的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

  当然,中国也不惧怕欧盟的贸易摩擦,中国也有应对的策略。应对贸易摩擦应该有策略,一方面大家要有共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相应的对策,比如多晶硅调查,尽管金额没有光伏案件那么大,但是这可让双方看到大家在这个产业上的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让欧委会内部产生了分裂。再比如葡萄酒,虽然金额也不大,但增长潜力很大,欧盟未来葡萄酒的市场还是在中国。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加强沟通 秀洲开展文化市场管理约谈
·始终把与上访户面对面沟通视为己任 做群众工作须重视干部情商
·缅甸总统发表首次新年致辞 称将继续推动政府与民众沟通
·刘延东指出:办好孔子学院 为增进中外了解友谊架起沟通之桥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