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8日开始,南湖区新丰镇净相村曾经的养猪户陈继荣,至7月10日全部售完了他种植的2亩大棚生姜,加上之前收获的大棚南瓜、大棚甜瓜和大棚菜花,半年时间刚过,7亩地约10万元收入已入口袋。陈继荣说:“最感谢的人是老姚。”
老姚,叫姚金林,去年55岁时,他从新丰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退职,但“不舍得退休”。19岁农校毕业从事农技工作至今37年,党龄22岁,“为农民服务是习惯,也是责任。”他继续在“三改一拆”行动中发出自己的热和光。
“一声令下,拆除违章猪舍不难,关键是拆了之后农户怎么转产、转到哪里去。”其实,早在“三改一拆”行动之前,姚金林就一直在思索养猪户的转型问题,“这么多农户一窝蜂地去养猪,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环境成本越来越高,部分养猪户的转型是早晚的问题。”
多年来,陈继荣也以“跟风”养猪为业,扩建了600多平方米的猪舍。总共5亩耕地,他种植的麦子和稻谷,除了口粮就用作了猪饲料,还种植了蔬菜。猪市低迷时,亏损严重。陈继荣经常愁眉苦脸,同龄的姚金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姚金林所带领团队的农技服务下,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更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新丰镇粮食已率先实现高产。新丰镇有着零散种植生姜的300多年历史,最近几年,镇里开始尝试规模种植,在优质高产上下功夫,选择好的生姜进行提纯留种。先是一年一季的露地种植,后又推广地膜覆盖,最后形成了“大棚生姜—晚稻”一年两季种植的“万元千斤”模式。
在姚金林三番五次的讲解后,2010年,陈继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1亩“大棚生姜—晚稻”。怎样选种、搭棚、防虫、采摘……姚金林三天两头往陈继荣的“试验田”里跑,手把手地教陈继荣。功夫不负有心人,初次尝试的陈继荣仅生姜一项收入即过万元。之后的两年,姚金林“趁热打铁”,结合陈继荣的土地情况,又向他成功推介了“大棚南瓜—晚稻”和“大棚甜瓜—晚稻”种植模式。
“三改一拆”行动展开后,虽然还养着40多头母猪,但在姚金林的鼓励下,陈继荣成为净相村第一个承诺主动拆除违章猪舍的大户。姚金林又向陈继荣推介了“大棚菜花—晚稻”种植模式,扩展到7亩大棚的陈继荣已没有了后顾之忧。而陈继荣的“成功”又带动了更多的养猪户“转战”种植业。
姚金林虽然从新丰镇农技服务中心退职了,2009年成立的“老姚党员农技服务工作室”却依然运行着,新丰镇镇村两级党员志愿者依然活跃在农技服务的一线。姚金林比以往更忙了,白天到田间地头给农作物“看病”,晚上走村入户给养猪户“上课”,手机变成了24小时“热线”。
“行政工作少了,开会时间短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搞农技服务。”最近,姚金林又做起了“小学生”,他重新学电脑,制作幻灯片,用起了QQ,玩开了微博,利用新媒体向养猪户提供农技服务,助力“三改一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