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供种区域蚕种饲养量连续多年急剧下降,让有着辉煌历史的嘉兴市蚕种场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在压缩蚕种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展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2012年10月,首个“嘉蚕农产品”超市在大新路198号开张,标志着嘉兴市蚕种场正式步入“农超对接”的快车道;12月,市蚕种场完成改制,成立嘉兴市绿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嘉兴市农经局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
2013年5月29日,坐落于建国北路376号的第2家“嘉蚕农产品”超市开张,明晰了经历“二次创业”的嘉兴市蚕种场建立连锁超市、扩大服务范围、领跑“农超对接”的新目标。
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嘉兴市蚕种场开启了历史的另一页辉煌:建立果蔬种植基地300多亩,与全市50多个果蔬生产基地建立直供关系,协作供货基地约4300亩;自主经营2个农产品超市,面积1800平方米,在市区农贸市场与超市设有3个直销点;设立“嘉蚕”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60余家单位提供配送服务;日销售额近10万元……
嘉兴市蚕种场如何在短短4年的时间实现生产经营的大转型?“嘉蚕”农产品赢得百姓信赖的秘诀是什么?新生的绿嘉公司又将怎样持续领跑嘉兴的“农超对接”?
“带给百姓便宜的好东西!”作为绿嘉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蔡玉根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转型后的市蚕种场在全市蔬菜生产经营领域迅速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决定转行从事蔬菜种植经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寻找进入这个领域的切入点,最终发现物美价廉始终是老百姓选择的首要原则,而核心是产品的质量安全。”蔡玉根经过调查,总结出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污染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种植和流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对症下药,“农超对接”的理念,早在起步阶段就已埋下了种子。
在蚕种场34名基本职工当中,有9个分别具备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工程师等职称。强大的技术力量为“嘉蚕”农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安全保障。“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我们的采购人员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蔡玉根看来,培养一支高素质和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职工队伍至关重要。十余项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应运而生,“重奖重罚”的执行力度更是做到了职责分明,责任到人。
配送管理人员因验货不仔细收进了一条死鱼,被罚500元;送货员因未仔细核对菜单漏送一个菜,被罚1000元;4名冷库工作人员弄错了咸菜空甏,每人罚款500元……据悉,2009年以来,企业里90%以上的职工都受到过处罚,这让每位工作人员提高了责任意识,也让“嘉蚕”农产品得到了百姓的信赖。
“为什么我们的菜会比别人便宜?就因为少了中间环节。”蔡玉根直言不讳地说,“嘉蚕”的农产品是从农民的基地直接到市民餐桌的,不需要经过小贩、摊贩的转手,等于是把流通环节中2到3个人赚的钱让利给了老百姓。哪个基地的产品质量好、哪个大户引进了新品种、哪个合作社改进了农产品的口感……隶属于农口系统的市蚕种场拥有很多的资源和信息优势,保障了优质、充足的货源,也让老百姓真正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
“入行之后才发现,除了种菜、卖菜之外,我们还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蔡玉根笑着说,农民种菜通常没有针对性,赚不赚钱看运气,但作为商家一般很清楚市场需要什么,反馈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既能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又能稳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的共赢。
担当起桥梁的作用,坚持薄利多销,“带给百姓便宜的好东西”,新生的绿嘉公司用自己的服务理念和行动阐释了“农超对接”的内涵。络绎不绝的消费人群,交口称赞的产品质量,日渐高涨的农民信赖,也让绿嘉树立起更远大的梦想:在市区建立更多的“嘉蚕农产品”连锁超市,扩大服务范围,领跑“农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