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在教育等级化根深蒂固、“学历崇拜”盛行的当下,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就业歧视。统计显示,有九成多的招聘广告中含有歧视性的条款,七成的非重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起点上就面临歧视。教育部的通知是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细化和重申,出发点是好的,导向是明确的,但能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我国建立高水平大学的两个教育工程,所涵盖的211高校和985高校即通常所讲的重点大学。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与社会精英早已不能划等号,而数量不足全国高校十分之一的211高校和985高校,其学生在就业上享受着母校金字招牌的庇护。其实,“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行政力量策划和实行的,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资源选择性配置,并造成大学身份上的三六九等。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高素质人才,但在求职者素质参差不齐的人才市场里,要在短时间内物色到优秀人才确非易事。于是,按照官方确定的985高校、211高校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并将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排除在竞争范围之外,就成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选择,就业歧视由此产生。
所以,对于看学校牌子选人的就业歧视,板子不能仅打在用人单位的屁股上,行政力量主导下的高校等级之分才是这种就业歧视的源头。
倘若市场上的就业歧视一时难以消除,政府要做的则是改革高校体制,淡化直至消除高校身份等级,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当高校教育质量不是用行政级别来衡量,当毕业生素质不是由学校的牌子来决定,这时候,用人单位的选择自然会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