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嘉兴市区“拥堵病”如何治理? 有机更新规划稿提出“交通方略”

2013年3月28日 08:25 [ ] [打印]

  “建议以本次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有效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在《嘉兴市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公示期间,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呼声。在今年我市两会期间,这样的建议也屡见于议案、提案中。

  事实上,自城市有机更新在嘉兴启动之日起,社会各界就对其在“治堵”方面的作为寄予厚望。优化城市布局规划、治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是有机更新的诉求之一。那么,此次有机更新规划稿对道路交通规划到底有哪些考虑?深入解读规划稿,记者发现,各界早有呼声的“快速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此番被正式纳入有机更新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稿还提出“建国路湖底隧道”、“构建1.5环”等,梳理出嘉兴市区交通优化的一揽子“交通方略”。

  打破跨铁路、跨河交通瓶颈

  本报3月22日头版曾报道,此次有机更新规划稿突破过去的“一心双核”,将南湖及湖滨区块纳入城市中心,规划“一湖三岸”融合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在融合发展方面,打破由铁路、水系等造成的交通瓶颈,大幅提升城中片交通支撑能力是做强市中心的重要课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沪杭铁路穿城而过,“两环八放射”的天然水系将嘉兴市区分割严重,目前跨铁路、跨河的通道往往形成主要“堵点”。为此,规划提出首先要强化“一湖三岸”交通联系,打造一体化城市中心。总体设想是保留地面铁路,增加机动车和行人的下穿通道:步行交通方面增加秀州南路跨环城河通道;机动车交通方面增加2条通道,即建国路湖底隧道和秀州南路跨环城河通道(南向北单行),以此加强老城区与湖滨、行政文化中心、南侧副中心的联系。

  建“1.5环”强化片区间联系

  市区“1.5环”的概念也出现在规划稿中,这个“1.5环”在环城路与中环路之间,为三元路—越秀北路—文昌路—南溪路—纺工路—东方路。构建1.5环需打通的节点有三元路文生修道院段、西南湖隧道、纺工路与东方路连接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老城区的穿越性交通占42%,环城路为双向两车道,且西线线形较差,难以承担主干路功能,也不能起到老城区保护壳的作用。因此,需要在老城区外围构筑主干路保护壳,以满足外围的文昌片、电子片、城北片、杉青闸片、三水片、烟雨片之间的联系。

  另外,规划还建议整治禾兴路、建国路,设置双向四车道和机非隔离设施,道路红线按控规拓宽到30米。为了使紫阳桥(北向南单行)、秀州南路跨环城河通道(南向北单行)两条通道更为顺畅,还建议鸳湖路相关路段从12米拓宽至18米,也实行机非划线分隔。

  整体梳理市区路网体系

  以此次有机更新为契机,规划稿重新梳理了市区路网体系。“二环五纵五横”的主干路系统包括:“二环”指中环快速路环(南线为长水路)、1.5环,“五纵”即城北路、禾兴路、新气象路、城南路、城东路,“五横”即东升路、洪兴路、中山路-甪里街、凌公塘路、中环南路。在骨干公交系统中,规划稿建议建设轨道1号线、轨道2号线、轨道3号线,并形成“四横二纵”的快速公交线网。

  此外,规划稿还建议整治微循环、增加停车容量。本次规划稿提出9条支路改善和10条街巷拓宽规划,还结合有机更新地块改造,在专项规划基础上新增了3处地面停车场和5处地下停车场。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杨 洁 实习生 周 阳    编辑: 杨状

 相关稿件
·王店镇中心幼儿园创造“文明交通之家”
·严管首日:行人乱穿马路有所收敛 非机动车不守交通法规仍是"大头"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奋力前行--访交通运输部长杨传堂
·加强硬件建设、动员全民监督、推行柔性处罚 市民纷纷献出治堵计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