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信息不是一发了之那么简单,更需要关注市民的接收情况、关注市民的实际应对与措施。
最近,闽赣湘粤贵等地遭遇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造成数十人不幸遇难。虽然,在猝然降临的天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脆弱,但一场风雨冰雹,竟在广东东莞造成9死272伤的惨重伤亡,还是让人难以理解。
尽管当地有关部门认为这次“雹风雨”有风速大、多灾并发、移动快等特点,应急救助难度不小,但原因恐怕还不能都推给天灾。当地有关部门在这次灾害中的作为值得检讨。最令人疑惑的是,灾害之前,当地气象部门连发三次预警,为何还是造成不小的伤亡?
从市民的反应看,三次预警很大程度上都“放了空炮”。有伤者说根本没收到预警信息,不知道有这么大的风;有市民表示虽然收到了信息,但一句“注意防御”,还是让人不知所措。不管是没收到,还是收到了不知怎么办,都说明气象预警信息不是一发了之那么简单,更需要关注市民的接收情况、关注市民的实际应对与措施。
气象预警信息不管发了三次还是三百次,但如果没有实际效果,不能成为公共安全的“鸡毛信”,不能有利于抗灾减灾,只能是“喊破嗓子”的形式主义之举。
从国内外一些防灾的成功经验看,“雹风雨”虽然来势凶猛,但人类并非无能为力。天灾面前,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各种应变措施,让信息流尽可能传达到每一个市民,让应对雹灾的方法为每一个人所掌握,让人们的生产生活尽可能避开灾害侵袭。这显然是一次“全城戒备”,需要包括气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力量共同参与,制定系统而完善的应对方案,才能在灾害突发面前不慌乱、有底气,从而避免出现重大伤亡和损失。
御灾不仅在急时,也在平时。比如东莞处于沿海地区,遭遇台风、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大,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更须增强防灾意识,不断提升应对灾害的水平。记得汶川特大地震中,一个叫叶志平的校长带领他的中学创造了奇迹,20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一个生存秘诀就在于平时加强防震训练,结果尽管地震突然发生,但师生们仅用1分36秒就冲到了操场上,硬是以强大的抗震能力打开了生命之门。
应急之策,更在于常态化的扎实工作。凡事预则立,通过媒体、教育等各种途径,加大气象灾害的常识、应急方法等方面的普及力度,才能让广大市民有防灾意识、有抗灾能力,整座城市也就会在灾害面前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