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2月11日电一年没见父母,原本回家过年应该很高兴,可刚工作一年的年轻白领张琳(化名)却在大年初一和家人闹了别扭——在如何给亲戚家拜年的事上,她和父母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张琳的父母希望她从大年初一开始就挨个去给亲戚拜年,但张琳却觉得,只要给亲戚们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足够表达感情。
“年货之前就已经通过网购寄给大家了。”张琳强调说,她不亲自上门拜年并不意味着不孝顺和不重感情,而是不希望将拜年形式化。
发信息打电话,还是走访?如何表达亲情,成为春节里很多人都会纠结的一个问题。记者发现,纠结的背后,既有看淡亲情、表达方式多样等主观原因,也有路途遥远、难以一一走访等客观原因。
杭州小伙孙佳今年也没有打算去走亲戚,他说,并不是不想,而是实在是太累。“假期才七天,来回路上就要两三天,剩下就四五天时间。平时工作压力非常大,很希望在过年期间能好好休整一下,所以,只能狠心扮演一个‘负心汉’的角色。”孙佳说,尽管也有亲戚会埋怨,但他希望通过探亲假来弥补。
不过另外一位绍兴籍大学生张文,则坚持每年到亲戚家拜年,这也是他们家族的规矩——不管多忙,晚辈都要在春节期间到亲戚家走一圈。“虽然路上奔波,但是这样才显得有诚意。亲戚亲戚,要常常来往才会有亲的感觉。”张文说,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整个家族虽然庞大但依旧走的比较近,他与堂兄妹、表兄妹之间的感情很好。
记者发现,年轻人对于拜年等表达感情的方式已经不再拘泥于走访,除了发短信、打电话外,现在时髦的“微博”和“微信”也都用上了。“微博和微信都不需要花钱,实惠,而且图文并茂,更生动。”孙佳说,这种方式适合同龄人之间的联系。
而稍微年长的人,他们比较执着于拜年、走访等方式,认为,这种直接的交流最诚挚,是维系家族感情最有用的纽带,也关系着人情面子。“现在的小孩不够懂事,人情世故都不知道,一回家只顾着自己的事情。”张琳的母亲责怪张琳说。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麻美英说,这种冲撞,随着社会的发展无法避免,原因是家庭结构不再如以前那么紧密,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这一代的成长、成家,以及外出工作导致的地域空间阻隔,大家庭的观念可能会逐渐淡薄。“但是,传统的拜年走访方式还是不能完全丢弃,毕竟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不能代替见面。”麻美英说,社会需要多创造相应的条件,比如国家给出足够长的假期来满足群众的走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