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扎根农村 梦想在沃野上飞扬 回乡创业的蔡建惠和他的“未谷”

2013年2月18日 08:38 [ ] [打印]

   清爽的短发、秀气的面容,时不时莞尔一笑,显得文质彬彬。这一张书生味浓郁的青春脸庞,让人很难相信他就扎根于农村。

   这一位自动化信息专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曾是沪上几家实业公司争相聘用的年轻工程师。然而,“饮着南湖水、吃着嘉禾粮”长大的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将现代科技的元素融入传统农业,让从古到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方式得以焕然一新。

   怀着这一份斩不断的乡土情结,他和三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放弃在上海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开启自己的创业征程。

   他的名字叫蔡建惠。

   带着梦想回乡创业

   “现在的嘉兴,真正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数量,每天都在减少,而且越来越老龄化。几乎已经没有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了。”1981年出生的蔡建惠在农村长大,也就是这么一路看着爸妈这一辈辛辛苦苦地在田里劳作。所以,农民的辛苦,他深有体会。“有时候,我放学回家,也会帮着他们做点农活。”他说。

   从兰州理工学院自动化信息专业毕业以后,蔡建惠在上海的几家工程管理公司都担任过项目负责人。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让他意识到,劳动力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今后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根本之道。”为此,2009年底,时年28岁的蔡建惠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成立了嘉兴未谷生态开发有限公司。

   从生产到运输,“未谷”积极引进先进的耕作和田间管理机械。微耕机、旋耕机、田园管理机、电汽动喷雾机、大面积移动施药设备,大大提高了农田劳作效率,减轻了成本。从以色列引进的设施大棚内的微喷、微滴技术,不但减少了人工,还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在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也用上了杀虫灯、性诱剂、防虫板等最新的防治技术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未谷”逐渐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传统农业

   “要想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除了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培育企业文化,更是重中之重。”秉承着这样的管理理念,“未谷”从建立之初,就重视构建公司的管理制度,着力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要在大多数学历水平不高、没有任何管理概念的农民之中,建立一整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并且让其遵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事录用制度、生产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采购制度、销售制度……蔡建惠和公司管理层根据国外大公司的经验和“未谷”的实际情况,一条一条编制。在编制制度和执行制度的同时,“未谷”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延展。

   除了练好公司的内功,公司的管理层还在营销渠道和模式上积极开拓创新,如与嘉兴市的一些高档社区合作,为其提供农产品配送和会员制服务。在网站宣传建设、网络销售渠道开拓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搭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班顺风车,为农产品的销售助力。

   此外,从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传统农业模式入手,利用雨水蓄积系统,通过微灌系统为蔬菜的生长提供水分,利用沼气处理系统为冬季大棚提供热源,利用先进的防虫设备减少农药的使用,利用最原始的人工除草来减少除草剂的使用等,“未谷”走着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顾亦来 通讯员 杨懿泓    编辑: 杨状

 相关稿件
·秀洲公路管理段应对新一轮冰雪天气
·平湖市探索建立“三同型”管理模式
·王店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获市级荣誉
·【特别关注】专业管理 贴心服务 常态保障 镇图书分馆效益良好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