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拖研发中心主任王东青(右一)和年轻工程师在实验车间里与法国同事一起讨论新产品的研发。
本报记者 王 芳摄
法国
正月初二即开工
中国农历大年初二。一夜大雪过后,初升的太阳照耀在法国东北部工业城市圣迪济耶白茫茫的道路和厂房上。上午8点整,一拖(法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王东青和他领导的5名工程师准时来到工厂。他们拿出图纸、打开电脑,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公司副总经理李航则忙着到250多公里外的巴黎接客户。
这是他们在法国工作的寻常一天。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他们7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过了一个简朴又温馨的新年。
2011年3月,总部设在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收购了意大利农机巨头Argo公司设在圣迪济耶市的拖拉机零部件厂,成为中国农机企业在海外并购的第一例。在公司现有的192名员工中,仅有10名中国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
这已经是李航在国外度过的第五个春节了,头3年是在非洲。作为一拖集团一名负责海外销售的工作人员,天南地北到处跑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他说:“对此,家里人都习惯了。”
几名工程师都是去年5月才被派来法国的。王站兴、贾方、张璐的孩子才一两岁,他们每天只能在QQ或MSN的视频里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会爬了,走路了……最小的王富凯是个85后,出国前刚领了结婚证,仪式还没来得及办就匆匆启程了。他对本报记者说:“既然出来了,就要克服困难。首要的是干好本职工作。”
对于这些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来说,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一拖收购前的那家工厂,因经营不善连续10年亏损,生产几乎停顿,人员大量被裁。一拖接管之后,工人重新回来了,机器也开动起来,这家已有近60年历史的老牌工厂又“活”了过来,当地政府也十分欢迎,希望一拖能够扩大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技术管理人员来到这里后,要熟悉当地的法律规定和用工制度,要与从前的供应商修复关系,要更新厂房里老旧的生产设备,要扩大销售和服务网络,还有语言困难,只能靠英语或通过翻译同法国同事沟通……创业之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味。
目前,工厂的年产能可达4000万欧元,但实际销量只有2000万欧元。王东青说,工厂处于恢复、磨合和适应期。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开拓市场。除了继续向从前的意大利客户供应产品,中国市场也是一个重点。他们已经同法国技术人员合作,将欧洲主流拖拉机市场的动力换挡传动系统引入中国。
据介绍,配备了动力换挡传动系统的拖拉机,不但节油、性能可靠、作业效率高,而且操作舒适,已在欧美农场普遍应用。近年来,中国国内对这类拖拉机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生产条件还跟不上。有了这家法国工厂,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也缩短了中国与欧洲在拖拉机制造技术上的差距。他说,这家工厂除了生产传动器以外,还将作为集团公司的一个研发中心而存在,中法工程师将共同工作,努力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结束了中国人过去在国外市场单打独斗的局面。”李航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发展不容易。我们承载着祖国和亲人的期望,坚守在国外生产的第一线。来自国内的理解和支持,将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
在工厂里,记者见到在采购部工作的法国人艾婷,她曾在中国学过一年汉语。她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与中国老板的合作很好。理解和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迄今为止一切都顺利。我对这里的工作环境很满意。”
在工程师让—皮埃尔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个小写字板,上面写着“春节好”3个笔画略显生涩的汉字。“这是我学着写的!”他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人来了以后,我们有了具体的项目,供应商也陆续回来了。我对未来的合作计划有信心。”
尼日利亚
别样春晚别样情
大年初一上午,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市郊的中土工业公司营地,看到了一幕别样的春晚,听到了祝福祖国的同一首歌。
春节是中国人举国欢庆,阖家团聚的日子。在非洲,有这样一些怀揣梦想,默默耕耘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忠诚地奉献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长期在动荡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工作的刘诚告诉本报记者,项目负责人巨建军的父亲节前去世了,他无法回去与老父亲见最后一面。因为现在是尼旱季,正是各项工程大干快上的时候。项目组所有工作人员唯有与巨师傅一起,在炎炎烈日下,朝着祖国的方向深深磕了三个响头。道一声:抱歉了,我的爹娘!
刘诚说,常年在非洲搞建设,大家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了。大年初一,公司在营地为员工们准备了年货并举办传统春晚节目——篮球、套圈、猜谜和打牌。
大门口醒目的对联,营地内四处悬挂的大红中国结使简陋的小院充满节日气氛。篮球场上,一帮老少爷们赤着脚你争我夺,让人恍惚进入了红高粱的画面;套圈阵前,几位年轻姑娘向饮料瓶子发起冲击,银铃般的笑声在辽阔的大地上荡漾。
尽管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尽管明天仍将在严峻的治安环境下工作。思念,在这一刻得到尽情释放;坚守,使追逐中国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歇。
德国
实验室里过大年
柏林工业大学的博士生黄毅大年初二早晨8点多就来到了实验室,继续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对他来说,正常的上班已经开始。“今年除夕刚好是在周末,我请了一群朋友来家里看春晚,包饺子。除此之外,就是自己调整休息一下,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做准备。”如果不是正好赶在周末,黄毅的春节恐怕该更加短了。
每天除了白天在实验室,黄毅下班后还要上德语课,晚上9点多才能回到家。留学生们的异乡学业辛苦而孤独,过节的时候尤其明显。用黄毅的话来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一个人在外国,“心里有种没有着落的感觉”。“但公派留学的机会非常宝贵,我想抓紧时间多学些东西。”由于所承担项目的时间要求,黄毅的研究近来十分紧张,春节的时候也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本报记者到来的时候,他正在充满密密麻麻公式的电脑前工作。“只有在跟家人上网视频通话的时候才感受到春节的气氛,回到实验室这种气氛就又没有了。”
在国内大学毕业后,黄毅找到了一汽大众这样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当留学读博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选择来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离开祖国和亲人,踏上陌生的欧洲土地。“我自己非常喜欢汽车,我的理想就是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独特视角,为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做些实事。”他现在研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汽车故障检测和诊断方面的未来应用十分广泛,将大量减少汽车内的线路应用,让检测设备更小巧、能耗更低。
黄毅来自成都,父母现与姐姐生活在北京。照顾父母的任务主要由姐姐承担,这让黄毅对家人充满歉疚。“对家人的歉疚促使我抓紧科研,争取尽早完成学业,回到祖国。”
(本报巴黎、阿布贾、柏林2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