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9月23日电 近期国际粮食供应趋紧,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国际热点。中国-东盟自贸区拥有19亿人口,自启动建设以来,农业就一直是极为重要的合作领域。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粮食安全也成为关注焦点。此间人士认为,中国和东盟在共同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应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的价格涨得太快了。”北京市民谢千近日逛了一趟粮油市场,发出如此感慨。抱怨背后,是全球自然灾害影响下粮食供应日渐趋紧。
世界第一大农业生产和出口国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今年6月以来遭受50多年来的罕见干旱天气。由于预期玉米、大豆将大幅减产,相关品种的国际粮价随之走高。
正在此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缅甸瑞特诺粮油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约丁告诉记者,缅甸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区粮食减产明显,这也直接导致他们此次展出的大米、大豆、花生、芝麻等价格显著上涨。他认为,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事实上,灾害、粮价暴涨可能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东盟,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是大米主要出口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则是主要大米进口国。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朝翰看来,东南亚国家粮食供求是不平衡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米都依靠进口,粮食对外依赖度很高,粮食的安全度很低。
分析人士指出,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和耕地面积减少等大背景下,国际粮价已经进入上升通道。
中国和东盟共同应对可共赢
粮食安全对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显得至关重要。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可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情势严峻。对中国而言,如何养活超过13亿的人口,是粮食生产的永恒主题。
东南亚则是全世界最主要稻米产区之一。国际谷物协会统计显示,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是东盟五个最大的大米生产国,每年出口大米总计超过2000万吨,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柬埔寨国务兼商业大臣占蒲拉西说,柬埔寨在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大米,“我们希望以后出口到中国的大米越来越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19亿人口,若在自贸区内解决粮食问题,就是对全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贡献。”广西社科院研究员杨亚非指出,中国与东盟必须更加紧密合作,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贸易,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以实现共赢。
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林康宪则认为,中国和东盟在面对粮食安全和气侯变化等问题时,需要有丰富、创新的方法。“科技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合作。”
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大
此间专家指出,中国、东盟双方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一方面,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和水稻种植技术在越南、柬埔寨、文莱等国家受到欢迎;另一方面,中国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原材料需求旺盛。
“与中国相比,东盟国家水稻育种技术有不小的差距。”广西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吕荣华说,同时,受自然条件、分散种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东盟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农业还停留在粗放的传统种植水平上。
农业部统计显示,近10年来中国已组织和投入资金数亿元,在“10+1”范围内开展各类农业交流与合作项目150多个。
仅在广西,近几年来,就有30多家企业、单位赴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等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开发合作;除合作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外,他们还与越南、柬埔寨等国合作大量培训水稻育种、种植技术人才。
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说,中国与东盟各个成员国之间必须加强协商,保证自贸区内各成员国在某个方面的优势更大化,这样每个成员国都可以更好地生产自己最优势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