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有人催,走路有人追,吃饭有人‘陪’,办公有人‘烦’”,这是杨扣福对自己29年村支书生活状态的一个形象描述。作为嘉善县魏塘街道李家社区的“当家人”,大到发展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小到调解家庭的夫妻关系,老杨总是村民们最信赖的那个人。
当年放下书包就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长,1983年撤大队建村之后担任李家村的党支部书记至今,老杨见证并且参与了李家村一步步蜕变的历程。究竟是李家村造就了老杨,还是老杨成就了李家村?这是一份说不尽的深厚情缘,凝结着一位村支书淳朴的为民情怀。
村里的带头人
强村富民两不误
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刮到李家村的时候,杨扣福带领的村级班子刚刚尝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甜头。
“拆迁之前,村里的木业、毛纺、机械、食具等几个厂收益很不错,村级可支配收入有120万元。”老杨若有所思地回忆道,当时就在想,整个村3000多亩地全部收回去,那村集体经济就没有了源头,肯定不行。村强才能民富,老杨当机立断:买土地。
2001年9月,李家村开始拆迁,自当年的11月份开始,老杨就带领村干部,千方百计、多方协调,从原托普园区、魏塘工业园区等买入了约200亩的土地。与此同时,老杨还充分利用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大胆尝试工业用房和商业用房出租的创收模式,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和“百姓致富工程”,集体经济一年上一个台阶。目前,李家村已建成单层、多层的标准厂房6万多平方米,年可支配资金达80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可老杨始终没有忘记发展经济的初衷——让村民富起来。李家村每年年终的分红,就是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实惠。据悉,从2004年开始,李家村便率先以股份制分红的形式,进行年终分配,8年来已累计发放红利1000多万元。
社区的大管家
新农村有新风貌
走进李家社区,整齐划一的空间布局,整洁干净的绿化道路,俨然是一幅新农村的画作。老杨告诉记者,现在看起来很干净,其实他们也是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既然是新农村,如果像原来那样乱搭乱建怎么能叫新农村?从新社区建造时每家每户的规划布局,到村民搬进社区后的行为规范,老杨始终笃定一个观念:新农村就得有新风貌。
“村里80%以上农户的住宅房都是由村里统一设计、规划、建造的。”老杨告诉记者,当时造房子的宅基地都是农田,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烂泥地里连人也走不进去,于是想到统一建造。不仅让老百姓省了心,也让建成后的李家社区赚足了眼光。
由于习惯、观念的差异,农村新社区的管理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可李家社区却井然有序。因为社区的大管家——杨扣福,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党员干部要带头,社区居民齐参与。
村民搬进新社区后,老杨就跟班子成员一起,积极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制定出台了星级家庭评创、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党员计分考核等一系列村规民约,并把考核结果与红利发放相挂钩,有效激发了居民主动参与新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构建起了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新风貌。
百姓的贴心人
低调认真办实事
小两口吵架、婆媳闹矛盾、老头子想找点活……当了近30年的村书记,杨扣福早就习惯了村民们的这些芝麻绿豆的大小事。
“忙这些事,累不累?”“老百姓找你,那是信得过你,你不给解决,他们还能去找谁?”
老杨总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待老百姓,他有自己的宗旨:做事低调点,但是认真点,老百姓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
1998年的时候,杨扣福就开始给村里70岁、80岁、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按10元、15元、20元的标准进行生活补助。“记得当时新的人民币100元、20元刚发行不久,我给村里的7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120块钱,他们来问我,书记你明明说好一个月10块钱,为什么只有2张。”讲到这里的时候,老杨的声音低了下去,动情地说,那天的情景他这辈子都忘不了,农村的老人没什么钱,也不认识新钱,生活是很苦的。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享、老有所乐”,杨扣福一直都在动脑筋。2001年,李家村民进了社区,村里的老人有了补助,他便转向给村里的老人免费体检;2005年,合作医疗体检开始后,老杨又想出了新点子,每3年组织老人们出去旅游一趟;2006年,李家社区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
走进李家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电视、VCD、图书、门球场一应俱全,老人们下棋、聊天、看报,不亦乐乎。跟其中任何一位村民聊起杨扣福,他都能给你讲出很多故事,可结论只有一个——老杨是李家村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