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在202项省级“非遗”项目中,我市包括海盐钱氏传说、施氏针灸、花鼓戏等在内的18个项目榜上有名。自此,加上原有的44项省级“非遗”项目,嘉兴省级“非遗”项目已达62项。
作为历年来数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申报“冲刺”活动,在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中,我市共有28项市级“非遗”项目在经过系统整理和专家论证后提交申报。其中,海盐钱氏传说、长安宴球制作技艺、杭白菊传统加工技艺、施氏针灸等8个项目选自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嘉善宣卷、南湖船拳、花鼓戏等20个项目则是从前三批市级“非遗”名录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最终,经过评选和公示,18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非遗”。
“从此次公布的省级‘非遗’名录来看,嘉兴入选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项目占据了大部分,入选总数达11项之多。”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5项传统技艺类省级“非遗”项目中,除海宁三把刀制作技艺外,其余4项均为传统饮食制作或加工技艺。它们分别为平湖糟蛋制作工艺、秀洲区的新塍传统糕点加工技艺、桐乡市的杭白菊传统加工技艺和姑嫂饼制作技艺。
“民以食为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往往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因子。它们既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悠久历史,又记录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市非遗中心副主任祝汉明表示,对这些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正是我市近年来“非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传统技艺类项目的申报方式上,我市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新塍传统糕点加工技艺申报便对秀洲区新塍镇的多个传统小吃进行“打包”,既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又延展了保护的范畴。
与传统技艺类项目一样,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成为此次嘉兴省级“非遗”项目的“主力军”。平湖市的做社,海宁市的潮神祭祀,嘉善县的嘉善淡水捕捞习俗、护国随粮王信俗会,秀洲区的七月七香桥会,桐乡市的乌镇香会等6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的地方民俗文化均入选省级“非遗”民俗项目。
除此之外,在此次省级“非遗”名录中,嘉兴在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等类别上也各有斩获。海盐钱氏传说、桐乡市的花鼓戏、嘉善宣卷、秀洲农民画、嘉兴市的施氏针灸、南湖区的南湖船拳和桐乡市的舞方天戟一一入选。
据悉,随着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截至目前,我市已有桐乡蚕桑生产习俗、海宁皮影戏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兴端午习俗、硖石灯彩、嘉善田歌等13项文化“珍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2项省级“非遗”项目外,嘉兴还有长安宴球制作技艺等134项市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