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记者从市农经局获悉,省农业厅近日公布了第二批9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34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名单,我市所辖的嘉善县、海宁市成功入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名单。同时,凤桥、新塍、惠民、新埭、石门等5个生态循环农业区入选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名单。至此,我市共有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点4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点9个,数量双双位居全省前列。
一份来自市农经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7%,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近400万亩(次),建立了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等一系列新型种养模式,其中“万元千斤”粮经轮作模式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
近年来,我市各地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积极向内挖掘潜力,优化农业布局,在政策推动、科技驱动、示范带动下形成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模式,并逐步从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为主,转向农业污染整治与资源合理化利用、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树立发展的“风向标”
面对农业生产要素日益紧缺、农业污染日益严峻、农业生态承载力日益匮乏的现状,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我市农民和各级政府共同的呼声。
宏观布局,微观入手。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有序发展,我市围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业战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初步构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建立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作小组,将职责分配到小组和个人,从而推动产业规划体系的有效落实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老百姓是最讲究实惠的,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就不能让他们吃亏,否则这条路就走不远。”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打下强大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据悉,目前,我市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生产和施用、“三沼”后续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农户一定的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切实发挥政府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作用。
规划引领、政策引导,我市各级政府部门着力在行业内树立起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已启动创建省级示范县4个、示范区9个、示范项目11个,已认定省级示范企业3家,市级示范区5个、示范企业9家。
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结合农业“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可以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安装发展的“驱动器”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仅是生态循环农业定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稳步前行的一个“驱动器”。
新型农作制度的研究、病虫综合防治、土壤和水环境生态修复改良、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设施农业环境控制的应用……近年来,我市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与开发,以“小创新”激发“大热情”,探索出了一系列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利用固定的资源,产出更高的效益,‘万元千斤’的种植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欢迎。”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发放技术手册、举行培训班、专家指导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我市推广“万元千斤”粮经轮作模式成效显著,已逐步成为我市效益农业向生态高效都市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市“万元千斤”模式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
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受欢迎的不仅仅是这一饱含科技元素的农作制度创新,“农牧结合”型消纳养殖模式、“废物利用”型综合循环模式也同样获得了农民的青睐。
“现在的养殖大户一般都配有相应规模的沼气池,农户将畜禽排泄物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照明,把沼液、沼渣等作为农田的肥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猪—沼—作物”三结合畜禽排泄物生态循环模式,虽然运用的科学原理比较简单,但是实际产生的效益却是巨大的,在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同时,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下一阶段,我市将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